返回

逍遥太子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九十一章:原来这里是佛学圣地!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经过几天的学习,孙筱凝已经掌握了七贤山庄的七种技能,再加上心法,是首要的八层空间。另外五层空间,进去之后,孙筱凝经过重重考验,才悟出来这剩下的五层空间都是什么。

    这些都是代表着人类的欲望的空间,就好像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让人不知不觉迷失其中。

    第九层是“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孙筱凝对这些的了解其实是源自于之前在现代的时候,偶尔会读的经书,那时候做替身的闲暇时期,会时不时的心情有起伏,包括自己的情绪会有恶魔时间。

    有一次经过一间佛寺,她遇到了里面的一位得道高僧,于是,她就经常过去寺庙里面开解心情,诵读经书。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浮躁的心情确实变化很大,人也会因为经书的内容而变得通透起来。

    她记得《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

    而《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诵读了很多经书之后,孙筱凝和大师也会进行一些佛学的讨论,并以此为课题,每个月甚至每个季度都会找出个课题和大师讨论。

    通常。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

    《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用白话说出来。贪其实就是对欲望的执着,而她要经历这一关的原因,是因为她掌握的技能很多,这些技能也是世间的那些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如果再用有了这些能力之后还是会有贪念,那么便会被这层空间的主人直接用十三道天雷劈死。好在孙筱凝本身是个淡泊一切的人,所以在这一关,通过得很顺利。

    第十层的空间。是“嗔”,所谓的“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又可以理解为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孙筱凝曾经看到《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这层空间孙筱凝过的十分的艰苦,她这样的霸气侧漏,就是让她吃亏的地方。经过了前九层空间,如果还不能戒骄戒躁,出去之后还是会任性妄为,不但糟蹋了自己的能力,还会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胡乱伤人。这是这层空间给她的警示,在这里,孙筱凝才体会到为什么夏侯镜澄会没事就跟她说“静心”的含义。

    不过好在,孙筱凝是一个一点就透的聪明人,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虽然过程有些坎坷,但是从结果上看,也是完成的很顺利的。

    第十一层的“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它是总结上两层的一层,孙筱凝到这一关已经过得很顺手了,所以才会像玩乐一样的轻易过去。

    一直到过了十一层,这都是所谓的佛教三毒。孙筱凝很庆幸自己之前学过一些佛学的东西,会对世事有自己的顿悟,相较于平常人来说更容易过这关,也会在过关的时候,别有感觉!

    孙筱凝在每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