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来户,孟罗衣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开店会遇到些什么麻烦她心中也有些数。
首先是要打点好上面的人,那些管着商户的官员那儿多多少少要给点儿甜头,让他们罩着点儿,要是有事儿也能帮衬着些。
其次便是要散财免灾了。地头蛇是最不好对付的,那些收保护费的赖皮瘪三,能不惹便不惹。花点儿小钱免大祸是一定需要的,否则店开起来日日受到他们的骚扰,这生意也做不成。就当拿了肉包子打狗好了,这笔钱是不能省的。
进货还得要有固定的货源。战云城往来复杂,要寻这么个商户便要瞄准那在城中立得住的,又一向有诚信名声的店。这个倒不急,可以托人慢慢打听,牙行那边应该可以听到很多消息。
说到牙行那可是必不可少的。牙行的人可以帮忙买卖丫鬟小厮,也可以帮忙做房屋经济,还能居中联系各家商户,简直是个万能的中介所。
罗衣以前是不知道这么个组织的,一日大家一起闲聊开店事宜,玉恒说起可以寻牙行来办事才让她想起有那么一茬来。当初玉恒被卖给将军府不也是从牙行里来的牙婆做的买卖吗?只不过牙行中的人也有业务水平和文化道德水平的高低不同就是了。
于是孟罗衣花了六两银子请了三家牙行分别帮她找店面和货源。因为不知道哪家牙行靠谱一些,算是花点钱来货比三家吧。这点儿银子她还出得起。
至于绣娘的问题上她却有些踟蹰。
买的话价钱说不定会很高,而且牙行里不一定会有那么多可供挑选的绣娘给她选。贴出告示招人吧,又怕那种有不好居心的,况且她才开店,人家都会欺负她是个生人,漫天要价也是有的。
所以她有些迟疑,拿不定主意,想了想觉得还是问崔氏拿个主意好了。
崔氏听了她一席话,想了想道:“你倾向于哪一种?”
“买。”
罗衣毫不犹豫。将人的人身自由握在手里才是最妥当的,虽然她也是生春风里长在红旗下的大好青年,但入乡随俗嘛,她才不会觉得什么残忍啦,作孽啦。她又没骂人打人害人性命,只是花钱买个心安,仍旧是相当于雇佣人。
崔氏想了想,“手里还有多少余钱?”
“四百多两。”
孟罗衣对于自己全部的身家看得极重。四百多两银子在贫苦百姓眼里是很多了,但是在富贵一些的人来看,不过也只是个保底的财富。一百多两银子就能买个大宅子,四百多两除了开店的铺位、进货源、买伙计掌柜打理,以及整个店子的翻修和装潢,零零总总地看起来不怎么花钱,但凑在一起也不是小数目。
正因为孟罗衣心里有这个底,所以她才拿不定主意。绣娘的身价和丫鬟小厮不一样,因为绣娘有技术在身。丫鬟小厮顶天了一个卖个十来两,但一个技术好的绣娘买断她的卖身契少说也要二十几两银子。一买十个不就是二百多两?如果真买了绣娘的话,她的钱将将够,但与此同时她便没了周转的银子。
周转不灵也可能导致生意败落啊!
崔氏却忽然笑了,“你这孩子平时挺聪明的,凡事也能自己拿个主意,怎么偏偏在这个问题上钻了牛角尖了呢?”
“嗯?”罗衣有些茫然地看向崔氏。
“谁说了要么全买,要么就全招人?你不能买一部分招一部分,等赚了银子再重新考虑?”
崔氏轻笑地点了点她的额头,“真是个笨丫头!”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罗衣“蹭”地站起来,“钱不够使,我就买四五个就好了,培养成最顶尖的,其余的就只招绣娘,每个月的工钱也不算多啊!”
说着很是兴奋地抱住崔氏的肩,“娘,你想得真周到!”
“是你钻了死胡同去,没换个方式想一想。”
崔氏好气又好笑地睨了她一眼,“不是还有事儿做吗?腻在我身边做什么,下晌你不是要去牙行看丫鬟小厮?”
“嗯嗯,娘,等我回来咱们晚饭吃点儿好吃的啊!”
崔氏笑着答应,看着罗衣脚步轻快地朝外走去,玉恒忙慌慌地把才沏好的茶端到桌上向崔氏道了句万福,跟了上去。
下午罗衣回来,玉恒领了一串人进了宅子。多言从香满楼里定了一顿好饭好菜正等着她呢,见这阵势不由笑道:“小姐出门一下午,原来是串圆子去了啊?”
罗衣抿着嘴,知道多言是在逗趣儿,对着她轻哼了一声又跑到崔氏面前卖乖。
“娘,你看看我买的这些人怎么样。”
一行十数人排得整整齐齐地跟在玉恒身后,可不就像多言说的,是串儿圆子嘛!
崔氏笑将起来,让她们站成一排,一溜眼看去,点头道:“不错,长得都挺齐整的。”
其中八男八女。男的中两个中年男子,四个青年男子,还有两个看上去只有十二三岁的半大小伙子。女的中也是两个中年女子,另外是两个岁数和多言差不多的女子,还有四个年纪不出十三四的小丫鬟。
见崔氏满意,罗衣也很高兴。买这十六个人共花了有近二百两银子呢,还有拖家带口的,算得上是附送了。店铺也谈好了,她还专门去拿地界儿看过,非常合适,因为是个旺铺,一年租金足足要十五两银子,她觉得挺直,已经签了三年的约,付了头一年的租金。
虽然货源的事儿还没协商好,但办好了两件事儿已经让她眉开眼笑了。
“赵大叔专门替我们守宅子,赵大婶呢就帮我们做饭吧,我和多言姐姐的厨艺不怎么样,厨房这块儿以后就交给你看。”
赵大叔和赵大婶连忙站出来应了。
“李大叔和李大婶子以后跟我管店,李大叔便是前头的掌柜了,当然幕后东家是我。李大婶就当个领班,女眷来我们店里买东西,李大婶可要能说会道些把客人留住。”
李大叔和李大婶很是高兴地应下来。
赵家两口子稳重些,但也比较守成,管宅子便妥当。李家两口子交际活络,都是脑子灵活的人,相信在店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个青年男子孟罗衣留了两个在家里,其余两个都算作店里的工人,其中一个略会些识字算账,搬运等苦力的事儿便交给他们了,慢慢培养吧。留在家里的两个青年孟罗衣问过了,他们都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