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战…… 雾障重 豪气壮 民兵夺食毁军粮第(2/2)页
,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主动撤离延安,胡宗南占领的是一座空城!党中央,毛主席不会离开陕甘宁,他们继续与敌人周旋,继续领导着全国的解放战争!
不久,广播里传来各解放区整师、整旅歼灭敌人的好消息。
物价一日千里,不停的继续往上涨,官员们还是精明,改“征税”为“征实”。征实物,粮食、棉花、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在征收之列,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管你货币如何贬值,有实物在,心里永远踏实。此政策一出台,各地大小官员争相效仿。官员、职员、教师发薪水改发实物,保障基本物资供应。看样子饿不死!
征实物有征实物的难处,偏远之地,水陆交通落后,征来的实物得运走,难啦,有时雇骡马驮,人力挑,运到有码头的地方,再往长江中、下游转运。
夏永发、徐树华请示司令,想干一票劫公粮的买卖,劫来的公粮一部分救济老百姓,一部分拉上山,充作部队粮草储存,间接打击敌人的后勤保障。云秋说:“可以,我们好久都没有集体行动了,但要像前几次那样,精心策划,全身而退。让敌人抓不住啥把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想,她每年上缴的公粮不少呢,抢些回来也好。
夏永发把他和徐树华商量的方案给陈司令作了汇报。并要求派几个手枪队员协助。
夏粮收割后,农民按例要向国家缴“皇粮”,因为战争,赋税比往年还重,周围几个县的“皇粮”运拢,堆在临江的码头上,用篷布遮盖着,像一座座小山。有了船,或两、三条,或三、四条,组成船队往下运。运送国家公粮,是很慎重的,船上都配备一两个持枪的押运人员。
徐树华对临江很熟,他的家就座落在长江边,临江下游四五里的地方。他对运送公粮的规律有所了解,行动之前,他回到家中,把平时堆红苕的坑进行了扩修。
这天,夏永发和王元庆来到临江,看江边有三艘船在装公粮,估计,明天早上要发运,他们把仁桂的信鸽放了回去。
入夜,喧嚣一天的小镇静了下来,码头边停靠的船笼罩在黑暗里,昏黄的马灯,像灯油将尽似的闪烁着要死不活的光。夏永发、王元庆带领几个人,借助江边草丛的掩护,悄悄登上了粮船,他们晓得,船开之前,押运兵不在船上,舱里只有船老大在守夜。
船老大在睡梦中被叫醒,被捆在自己船上的桅杆边,他们被告知,如果配合,人、船都安全,否则,烧掉货船,几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船,默不作声。一个头套从船老大头顶上罩下来,他们进入了黑暗。
夏永发用手电朝河对岸发出信号。一会,两条渔船划了过来,靠在三条船之间,随船而来的人跳到大船上,抱起麻袋往小船里装,有黄豆,有稻谷和绿豆、棉花等。装的差不多了,小船离去,大船上的人又抱起麻袋往河里丢。船老大想,遇到一群疯子!推下河比上船便宜得多,一个时辰不到,船空了。
几个人弄两包炸药,躲过昏暗的灯光和看守人员,悄悄来到粮堆前,用烧涂将庵的方法,布置妥当,所有人员撤离。一刻钟后,露天粮库燃起了大火。
徐树华带人在下游接着两条渔船,驮运不走的物品一部分转运到他家的地窖,剩下的留在船上,驶入下游河汊隐蔽待运。他没有和大队人马一起走,第二天天明,他从河边起,清理可能留下的痕迹和可能洒落的谷物,慢悠悠的回到仁桂。
公粮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焚烧,损失三百余吨,属大案、要案。三个船老大在救火人员的解救下,松了绑。面对调查人员说:“我被捆绑后,黑布罩上脑壳,只听见一些人抱起麻袋往水里丢,接下来就是大火。从口音听,好像就是些本地人,人数不少,恐怕有二、三十个。”他们被夏永发等人警告,不敢说出有小船运粮的情节,他们还要在这条江面上跑呢。警察们动用民工下江捞麻袋,哪里还凑得足那些数字,大家都理解,江水肯定冲走了些。粮库现场虽一片狼藉,但明显的硝烟味,不是一般老百姓所为,他们定性为共党地下人员的破坏行为。警察局将结论报到县政府,县长说:“这样上报,你们不嫌腰疼?现在大战正酣,我们后方要以稳定民心为主,这样的话,老百姓觉得共C党无处不在,就会人心惶惶,乱了自己的阵脚。去,把这个结论修改一下,因管理不善,以致失火,把管理人员交法院惩办,公布于众之后我们内部秘密查访,是哪些人所为。一经查实,再绳之以法不迟。”
警察局长如梦方醒,县长毕竟算是政治家,看得远,政治敏感性强。
[读者朋友:本人疏于文采,长于逻辑,感谢大家百忙之中点击我的拙作。请大家参与评论,多提宝贵意见,点击收藏,并把此书推荐给你的朋友。不胜感激!——罗鼎罗童]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