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三章 警佐衔命四面出击 红粟植根稳健如山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县各地的场镇、乡村……

    孔俊如、姚立煞费苦心,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派往太安、沙河场的人还没到岗,云秋就晓得是何许人了。他们迅速制定策略,不露声色的监视其动向,摸清他们可能招募的线人,一场看似疾风暴雨,在他们的运作下,化成一阵轻风吹过。毕竟那些线人有的是他们的人,有的曾得到过他们的资助,有的稍加影响,成了他们的朋友,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愿招惹有钱有势的人家。实话说,在那些警佐、线人眼里,王元庆、陈云秋是中规中矩的商人,谁都没有把他们和共C党联系在一起,有钱人,参加共C党,革自己的命,共自己的产?吃饱了的傻儿!

    雷正阳接到徐树华的报告,对陈云秋的应变计划比较满意,和老秦的想法不谋而合。其实云秋在会上有所隐瞒,她没有说出万州的事,万州在她心里是最后的去处,是她和最亲近的人蒙难时的去处,她这里毕竟是拖家带口的大家庭,她要为他们的安全,他们的未来着想。

    雷正阳也陷入沉思,阴平方向对夏永发的保障显得薄弱,他传出指令,要阴平的同志加强情报收集,在靠近尚榆的锦普镇建立联络点,与夏永发单线联系,并接受夏永发领导。一切安排就绪,他才长舒了口气,十几天来,他没睡一个安稳觉,地下斗争,稍有一环失误,就会铸成大错,平时对部下一向严格的他,身处危境,心中也难免有些紧张。现在又多出一股实实在在的武装,要他去呵护,自己在这十几年,虽建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组织,但信手调动的人马也不过二、三十人,眼前这支百多人,拥有现代装备的队伍,不领导好、教育好、保护好,那就是犯罪!

    夏永发所在保的保长和甲长们应召到乡里开会,要报武器和人员,黄应达在旁边悄悄地说:“莫报多了哟,人家要调你的枪,你挡得住啊?”保长猛然醒悟,如实报,人家看我们多了,要找借口调走啷个办?两人商量,多报些鸟枪,老套筒,这都是人家看不起的火器,黄应达老谋深算,故作担忧的对保长说:“二天上头晓得了啷个办?”保长说:“你怕个俅?二天查倒了,说我们才买的,他咬老子的雀雀啊,莫怕,老子顶倒。”黄应达要的就是这句话。嘴上说:“还是保长大人其(吃)的盐多,过的桥多,胆子大完了的。”“嗨,鬼的胡子都是人栽的,啥子事都认真了,他妈水都要哽死人,老子看多了。”保长经历过官场的风雨,欺上瞒下的事做惯了,不以为然,自鸣得意地说。

    夏永发的几句话算初步达到了目的。他又布置几个湾的民兵收集些破旧鸟枪,必要时应付检查。

    半年过去了,几个县依然一潭死水。过去没有共党活动记录,现在好像也风平浪静。警佐、暗探没有收集到共党活动的半点线索。“这些地方消息闭塞,老百姓还是淳朴,大点的股匪活动地域狭窄,社会关系也不复杂,看样子也没啥子共党背景,打单帮的散匪不足为怪,到处都有,不影响大局。”姚立给孔俊如汇报说。孔县长说:“好,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但不能掉以轻心,继续高压态势,御敌于山门之外。”

    徐树华隔三叉五的上山采草药,与山上很多人都熟,他懂些医术,一般的小病,几味草药,药到病除,分文不取,山上的老百姓都很爱戴他。他每次路过夏永发的地坝,无意地招呼、问候两句后,径直往山上走,过一会,夏永发扛把锄头从另一个方向,悠闲的上坡。一湾人,没一个觉得他俩有啥深交。有时他们带上干粮,边采药边考察,哪里可屯兵,哪里可藏人,哪里可设伏。山的深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山,成了他们研究、交流、决策的场所。

    夏永发、邱军没有闲着,经常到民兵家里帮忙,几乎所有的民兵都把

    他俩看着是信得过的哥们。他俩和徐树华共同研究、考察,吸收黄三江等四名正副支队长和两个民兵加人了党组织,并成立了党支部。徐树华任书记,秋军任副书记,陈云秋任命的三个支队合编为“尚榆民兵大队”,夏永发任大队长,徐树华任政委,卢道成为副大队长,下设三个小队,小队长分别由黄三江、刘强、何正海担任。这事由夏永发同志择机向陈司令汇报。

    遵陈司令委托,夏永发、黄三江在自己住所旁边多修了两间房屋,室内堆码一些长短相同的木板,要用时可迅速搭建成床,供几十人使用,其他人看不出门道,也没人去问。

    [读者朋友:本人疏于文采,长于逻辑,感谢大家百忙之中点击我的拙作。请大家参与评论,多提宝贵意见,点击收藏,并把此书推荐给你的朋友。不胜感激!——罗鼎罗童]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