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千里风华河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章 男主男配大PK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个月后。

    “昨天我们讲了《论语·述而》,今天我们来讨论最有感触的一句话。知识的学习,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要学会思考,并加以融会贯通才可达到灵活的运用。”王夫子看了一眼座下的各位学子,只见左边第二排有人举手,“好,楚子敬请回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不到他自己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自己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是在勉励我们要自己思考,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夫子才能更好的教授我们知识。”楚子敬神态悠然地答,比之前更多了几分稳重。

    “好!”王夫子点点头,目光渐渐温和,这些都是将来国家之栋梁之才啊,自己务必要尽心尽力,“有要补充的吗?”

    静默了一会,左边第三排有人举手,“下一位,陈甫!”

    “子不语怪力乱神。”陈甫的视线不自觉地瞟向中间座位上的某两人,“这句话是说孔夫子从来不谈论怪异、暴力、惑乱以及鬼神之事。因为这些事情会改变人的心性,圣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仁义礼智信,怪力乱神只不过是哗众取宠,所以孔夫子不语。”

    语毕,众人一片哗然,也不自觉地看向中间座位上的某两人,这两个投身于百家之末流——小说家的同学貌似所做之事便是搜集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讲堂中的气氛顿时紧张不少。大家一向知道陈甫此人,很有才华,不过相当傲气,要么不讲话,偶尔开口也是从不留情面,此刻他咄咄逼人的口吻,让众人不觉为某两人暗捏一把汗。

    莫翰在众人复杂目光关注下,举起手,然后缓缓站起身,碧蓝色的眸子此刻更加深邃,“我对陈甫同学刚才的议论有所补充。我认为《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从‘叶公问孔子’至‘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文应是一段: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中,多有记载说话人动作表情语句的例证,“子不语”就是其中之一。《论语》诚然是语录体。但是重在记言的同时,也以极为简洁的词语记述说话人的动作表情。这在《论语》中并非罕见。《八佾》记弟子向孔子‘问褅之说’(亦即请教褅祭知识)时,‘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指其掌’,就是记述孔子说话的动作神态。因此,当孔子与子路谈论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时,沉思不语,以‘子不语’概括,并非特例。

    ‘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阳曲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力量、功夫,是名词,却不是‘暴力’。这在《论语》中,亦非罕见。《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怪力乱神’中之‘乱’,动词,指扰乱、搅乱、迷惑,如《荀子.解蔽》:‘酒乱其神也。’‘怪力乱神’中的‘神’,是指‘神志’‘精神’,不是鬼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阳曲子.原道训》:‘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都是把‘神’解释为‘精神’而非‘鬼神’。

    综上所述,‘子不语怪力乱神’七字,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亦即‘孔夫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

    某翰洋洋洒洒解释了一大通,某琳不觉叹了一口气,从学术的角度沉思着,原来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解释,同样学习的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这也可以算作“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新解了。通过对原话重新阐述,改变它原来被大家所认同的意思,从而使得陈甫的言论不攻自破,这个曲线救国策略还真是高啊!

    众人比朱琳惊讶更甚,没想到《论语》中同样的一句话会出现如此大偏差的解释,如果莫翰的说法成立,不知道要有多少著作需要修正。但他说得好像还真有几分道理。

    王夫子目视莫翰,脸色凝重,看不出他对此说法的反应是赞同还是反对。讲堂一片沉寂。

    “夫子,我有补充。”玉碎般的声音传来,众人回头但见韦良站起,将手中的剑谱放下,高马尾斜刘海,身姿俊飘逸孤傲,即使在众多不凡的学子中间也能脱颖而出。

    众人疑惑大盛,韦良一向只对武学感兴趣,儒学课堂上几乎一言不发,今日竟然主动回答问题,而且还是在如此剑拔弩张的时刻,真是天上下红雨。只是刚才莫翰新解如此令人震撼,不知道他又会给出一个怎样惊人的解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语毕,韦良坦然坐下。

    众人一愣,然后瞬间明白过来,韦良把这次名为“学术讨论”争辩的本质戳的好到位。

    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简单明了地表示莫翰与陈甫针锋相对的言语,只是一场学子之间的相互攻讦,不足大家这么费心思量。

    “好一个‘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沉默再次被打破,众人不由顺着声音看去,只见那位学子白玉簪束发,目似朗星,面如满月,长相虽好,但是举手投足间却流露出几分纨绔子弟不羁与浑不在意,不由暗叹可惜了一副好皮囊。

    “只是不知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如果在众人眼中是小人,但他内心却坚信自己为君子,自然也会坦荡荡。”那人微笑着视线轻扫过韦良,似无意地继续说着另一种可能,“而众人眼中的君子,如果私下有不愿为人所知之事,自然也会百般遮掩戚戚于焉,不是吗?”

    众人哗然,这种说法真是……太精辟了!同时也太尖锐了。

    “夫子,”刘仲文施施然站起,神情温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喏,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