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他们经过艰难拔涉来到贵州,但贵州的将领已公开拥护朱棣。
“文帝去过贵州?”文翔不禁问,“有位工程师叫林国恩,他考证说贵州的《红崖天书》是文帝所写,内容是讨伐燕王朱棣的诏书。伯父,你知道有没有此事?”
礼成认真想了一会,然后摇了摇头,说:“这个我就不清楚,因为我父亲跟我讲文帝的故事时从来没有提到过《红崖天书》的事,我不好下结论。不过如果是真的也不出奇,因为文帝确实到过贵州。”礼成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接着又讲文帝的故事:
“文帝失望之余,四人又去到云南,但云南的将领也已公开拥护朱棣。杨应能可能是水土不服,又或者是被云南的瘴气侵袭,病死在云南的大理。程济分析,中国已无容身之处,不如从云南入暹罗以待时机。他们三人就去了现在的泰国。这时逃到了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的陈祖义,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他为了对抗朱棣,暗地里在东南亚一带招兵买马。程济获悉后认为机会难得,劝文帝前往,以见机行事。最后三人去到三佛齐见到了陈祖义。刚开始三人没有暴露身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程济觉得陈祖义尽管是海盗出身,但为人忠义豪爽,不是奸伶小人,他们才向陈祖义表明身份,要求祖义辅助文帝复国。陈祖义刚开始不相信,文帝打开宝匣取出玉玺。祖义命人鉴定获知是国玺,从而确定了文帝的身份;但他还是犹豫不决。是程济一席话打动了他:将来复国成功后将军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兴名臣,将军不想成为一代复国名臣而甘愿一世背负寇名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将军不想荣归故里否。文帝也许诺将把两广封与他为王。祖义大喜,立即拜文帝。程济吩咐祖义:现在我们还寄人之下,势单力薄,故文帝之事切不可外泄,对外一切要如常;要积极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成熟。”
文翔评价说:“程济的这番话一定说到了陈祖义的心坎。谁不想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别说在那个年代,就是今天,无论外面多么精彩,但最温暖的还是家。看看春运吧,春节回家的艰辛与亲情相比算不了什么。”文翔的这番话令礼成与忠远不住地点头。
礼成继续讲他的故事:
“过了不久,国王麻那者巫里去世,程济认为时机成熟,劝祖义自立为渤林邦国的国王。但东厂实在利害,他们不知如何得到消息,打听到文帝在东南亚一带活动。朱棣得到消息后于1405年7月,派出郑和舟师首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首先是带着朱棣的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然后才是政治经济方面因素的考虑。看到郑和来势汹汹,程济认为郑和没有掌握文帝行踪的确实消息,必不敢轻举妄动;建议先避其锋芒,假装顺从以麻痹郑和,待其返航懈怠再击必破;郑和乃朱棣心腹,若能打败他则声威大振。
1407年郑和舟师返航回国。返途中,郑和再次派人招抚陈祖义。程济认为时机已到,让祖义诈降郑和,准备暗中偷袭郑和舟师。但不想旧港的另一头目施进卿将此情况密报郑和,郑和立即作了反偷袭的准备与部署,而祖义却一点都不知道。当晚陈祖义乘夜进攻郑和,郑和指挥战船从待机点迅速包围祖义的船。经激战,祖义军全军覆没,被杀5000余人,烧毁船10艘,缴获7艘,陈祖义等3位首领被俘,而指挥战斗的叶希贤也中箭坠海而死。当时想着擒贼先擒王,只要抓了郑和或者杀了郑和,就让叶希贤拿出玉玺,促使明军士兵投降。叶希贤战死,带着的玉玺也就丢失了。程济见兵败,立即带文帝坐船逃走,郑和获知消息,也亲自来追。程济知道走沿海的航线一定会被郑和追上,所以决定冒险把船驶向东南方向的茫茫大海以摆脱郑和。追了几天以后没有了文帝船的消息,郑和只好被迫收兵。这也是以后几次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之一。”
听到这里,文翔自言自语:“对郑和下西洋,早就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明史里面都说祖义是海盗,是贼寇,那是冤枉了祖义。”
礼成评价说:“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古今中外都不例外。当初陈祖义确实是海盗,但他最后归顺了文帝以后就不能再说他是贼寇了,朱棣也是靠造反夺位的吗?郑和在下西洋时为什么只对陈祖义赶尽杀绝,而对外国人非常仁慈,如在斯里兰卡的战斗;陈祖义好歹也是中国人,也是同胞。因为祖义要跟随文帝打倒朱棣,所以被赶尽杀绝。”
忠远语气中充满不满说:“《丑陋的中国人》里就说了,中国人最喜欢窝里斗。看我们的稀土出口,那么好的资源却卖出白菜价。都是各自为了自身的一点蝇头小利而竞相压价的结果。钱都被那些私人老板得了,只留下破坏了的、污染了的环境给当地人。”
“所有的东西慢慢都会规范起来的。现在稀土价格不是上去了吗?”礼成说完接着又继续讲文帝的故事。
“因为事发突然,文帝船上食物与淡水没有储备,原来船上的一些食物与淡水只够使用3天。文帝一方面让人尽可能节约,三顿改为一顿;另一方面让人在船上钓鱼充饥。这样在海上飘泊了9天后,他们终于看见了一块陆地;当他们筋疲力尽的抢滩登岸后,船员们去找水的时候发现了几只有趣的动物,他们谁也没有见过这种动物。那是一种长着长尾巴的、前面有个袋、像老鼠一样的、个头很大的动物。那些动物并不怕人,它们跑起来很奇怪,是双腿一起跃起跳着走。”
“那是袋鼠。”忠远兴奋的说。
“是的,我们今天都知道这种动物是袋鼠,不过当时他们称它为大奇鼠。意思是庞大的奇怪的老鼠”礼成说。
“等等,”文翔正端起茶杯想喝茶,听到这里非常震惊;他顾不上礼貌,打断了礼成的话,“你是说我们的祖宗见过袋鼠?也就是在1407年的永乐五年文帝到了澳大利亚?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在1407年就已经到了澳大利亚?英国海洋学家和作家加文•;孟席斯在2002年出版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提出,15世纪中国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船队下西洋时曾经到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但是许多历史学家对这些观点却不以为然,原因是历史研究最重考据;孟席斯的考据不够充分,也没有拿出关键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文帝曾见过袋鼠?”
“是啊爷爷,有证据吗?”忠远同样震惊。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