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儿,娴姐儿忙完手上的事又过来了。沈寄便交代她招呼方清瑕,自个儿回去休息了。她近来精力也不是那么好。一般不见外客,要不是动了相看儿媳妇的念头,肯定不会这个时候邀请人登门。
“大嫂,怎么样?”
“第一印象还不错,再看看吧。”小姑娘虽然有点紧张,但表现很不错。但要定下来,还需要再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得看小姑娘和小包子来不来电。至于方家那点事儿对相府来说根本不叫事儿。一旦真要成了未来亲家,那个王氏就是秋后的蚂蚱了。
方清瑕陪着小豆沙放完风筝,又和娴姐儿闲聊了一阵,和她们一起用过茶点便提出告辞。两人便带她去找沈寄。正好碰上魏楹回了内宅,扶着沈寄的腰在湖边走动。他自然是慢慢踱步,配合着沈寄的步伐。两人边走便喁喁低语,以身后的潋滟湖光为背景,美好的就像一幅画卷。
娴姐儿和小豆沙是司空见惯的,不以为意。方清瑕却是头回见到,心头有些震动。传言中魏相便是十分疼爱魏夫人,她以为男子不纳妾便是最大的明证。倒是真没想到朝堂上虽然不说铁血但可以称得上强势的魏相,在家竟是如此温情男子。
小豆沙走过去,朝父母福身一礼,“爹、娘,方姐姐来告辞。”
魏楹和沈寄转过来,方清瑕忙收回思绪墩身行礼,“见过相爷、夫人。承蒙四姑娘相邀、款待,小女该告辞了。”
魏楹负手笑道:“哦,你就是方清珏?”
“是,之前小女胆大妄为,借了已经亡故的双胞胎弟弟的名字去东山书院应考。”
沈寄心道,原来你家也有过双胞胎。那将来和小包子再生双胞胎的几率很大啊!她点头道:“方姑娘,小豆沙很喜欢你。以后再来玩吧,我也很希望她能见贤思齐。”
“不敢称贤,小女只是比四姑娘多吃了几年饭而已。”
“娴姐儿领着小豆沙送方姑娘出去吧。”
娴姐儿道:“好的。方姑娘,这边走,我也很喜欢和你聊天儿。咱们以后再见。”说着和小豆沙一起把人往二门送。
沈寄问魏楹,“感觉如何?”
“再看看吧,一次能看出什么?不过,倒还合眼缘。”
方清瑕还没怎么长开,但她的长相是宜庄宜媚的,气质和当年的沈寄有些像。而且她眼神清明,行动大方,言语有礼。一面之缘,想来不会有谁会印象不好。如果真的文如其人,她的文章倒也挺给她这个人加分的。
沈寄道:“我也是这个想法,等小豆沙去告诉了小包子再看吧。唉,我也好想去东山书院看看啊。那不是有供马车行驶的车道么?我也去吧。我好多天没看到小包子和小馒头了。也不知道他们在书院过得到底好不好。”
魏楹把她拉着自己袖子的手拂开,“你安分呆着吧,就算马车能到书院门口。那书院里万一被谁冲撞了呢,那里头可是爬坡上坎的。让我省点心成不?”
沈寄嘟囔,“跟坐牢一样,坐牢还兴放风呢。”上回从芙叶的郡主府回来,魏楹就不让她再去了。一副生怕皇帝又私下见她的样子,还找了这样那样的借口。
“再几个月就好了嘛。”
“什么啊,在肚子里我还能到处走走看看。等出来了,我才叫没机会呢。你少忽悠我!”
“不会的,等坐完月子我陪你出去走走。”
魏楹被人叫走了,他哪怕休沐在家,也是访客不断的。沈寄朝着他的背影呲牙咧嘴,大忽悠!多少年前就在给她画各种大饼了。
东山书院是肯定去不成了,她也知道没什么指望就是闹一下而已。沈寄叹口气撑着腰往回走,迎面就撞上了小亲王。小亲王挤眉弄眼的问道:“魏夫人,瞧上没?”
“你没走啊?”
“我这不是等着听听什么情况么,一会儿就往半山寺去了。”小亲王说着过来扶着沈寄往里走,手放在她腰后垫着给她省点力。
“我瞧着不错,不过还是得看她和小包子。”
“那倒也是啊,过日子还是他们自己。”
沈寄失笑,“你不过早定亲几个月,说得好像过来人似的。”
“早几个月也是前辈啊,说不定回头小包子还真需要向我请教呢。对了,听说他们哥俩挣了二十两银子啊。回头小馒头肯定会跟我炫耀。我就问他‘什么时候还小豆沙的银子啊’,看他有什么话讲。”
“你怎么那么损啊?”
“我去不了东山书院,他们去了我不平衡嘛。”
沈寄比了个电影里学来的的动作,“鄙视你!”
“嘿嘿,魏夫人,你想我到时候跟小包子怎么说啊?”
“还是鄙视你!”这事儿肯定不用那么早跟小包子挑明啊。
小包子倒是不知道这么多,他这会儿正高高兴兴的把二十两银子的一个银元宝拿去换了一张方便贴身收藏的银票呢。然后,预备带小馒头去吃了顿好的。小馒头这回表现不错,得鼓励一下。不然下回他就没积极性了。当年他娘挣了银子,也能得十分之一呢。他们和齐昌是趁着放学的时间段下的山,他们哥俩脚程快,且要去银号,便和齐昌分头行动。这两三天哥俩也是用课余的时间完成的作品,没有耽误学业。这样的活计一个月能揽到一两个日子就过得了。
“哥,咱们先不去吃什么好的,反正过几天青蛙和小妹就要来看咱们了。这样就可以把银子省下来,拿去洗衣服绰绰有余。”比起吃食,小馒头更加怨念的是得亲手洗衣服。
“行!不过今晚小灶还是可以吃的。咱们也请信哥和宁哥吃一顿好了。不然,真成了打秋风的穷亲戚了。”
“嘿嘿,好啊!真想回去告诉娘,让她也高兴高兴。”
小包子手头有六十两银子了,而且也没有什么必须要添置的物件,书院什么都发呢,顿时觉得很富裕。哥俩看看天色不早,赶紧往书院赶。一路脚步轻快,还一人一句背起了《弟子规》。
吃饭的时候,信哥和宁哥都不太舍得点菜,毕竟是小包子哥俩挣的,来之不易。小包子和小馒头便做主点了一桌好菜,四兄弟都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纪,很快一扫而光。
信哥道:“齐昌在书院名声不是太好,你们也别和他走得太近了。他什么银子都挣的。听说他上京路上还去替人哭过孝呢。”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