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冬雨潇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一往情深(1)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笃深吗,是不是‘情到深处愁自重’?”

    “真惨啊,一个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到贵州一个改造劳改犯的矿山去当一名学校教师。”周延峰心中的郁闷爆发出来,“老郑,你是没有去过那里,那地方才是真正的天涯海角。从火车站到县城要坐五个小时的汽车,县城到矿山根本就不通汽车。从矿山去一趟县城简直比广州去北京还难。那鬼地方,吃的更不用说了,一年只有国庆和春节才供应几两肉。”

    郑耀祖猜测周延峰的内心深处可能有什么伤痕。

    为了缓解周延峰的苦闷,郑耀祖拉着周延峰沿码头边散步,笑着说:“你们是怎么认识的?能不能透露一点?”

    周延峰说了下面这一段往事。

    “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掀起了全国夺权的浪潮。黑龙江省也跟着夺权成立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新政权成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在许多问题上,省革委会和哈军工革委会产生了矛盾,并逐渐公开化和表面化了。现在想起来,可能是学生比较单纯和理想化,那些当权者当然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手段老奸巨滑。省革委会决定扫除障碍。68年夏天,省革委会派了大批工人进占了哈军工的革委会办公楼,以‘工人宣传队’的名义对哈军工实行‘工管’。当时学校革委会是学生掌权的,为了避免学生和工人发生正面冲突产生严重后果,就主动撤出了办公楼,所以校园里面倒是很安静的。但是这件事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哈尔滨有不少学校和工厂组织示威游行,声援哈军工革委会,你可能知道,哈军工当时在黑龙江省可以说是文革的一面旗帜。

    “就在工人‘工管’学校的第三天早晨,忽然有人到宿舍楼通知,说是哈尔滨师范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学生到学院门口声援,抗议省革命委员会‘工管’哈军工,推翻合法的‘三结合’革命委员会。省革委会已经出动‘战备队’,要对示威学生进行镇压。

    “‘战备队’是省革委会组织的一支突击力量,是从哈尔滨几个大工厂抽调年轻力壮的中青年工人组成的。他们头戴柳条安全帽,手提大棒子,每队20人,分乘从东欧一个国家进口的12吨柴油大卡车。据说进口这种速度快,载重量大的卡车是为了战备,人们都管这些车叫‘战备车’,顺理成章称这些人为‘战备队’。

    “在校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纷纷从宿舍楼和教学楼里涌出来,向学校大门口跑去,一边跑,一边自动组成一个个方阵,方阵的前面是大个子男生,中间是女生。当我们跑步到达学院大门口时,‘战备队’已经把前来声援的学生队伍冲散了。文弱学生当然不是那些如狼似虎‘战备队’的对手。学生们四散奔走,‘战备队’则穷追不舍,有几百名学生被围在卡车的周围,战备队员正凶神恶煞把他们往车上推,有的还抡起大棒打学生。被围住的多数是女生,她们尖利的喊叫声划破夏天早晨清新的空气。

    “哈军工的第一方阵是由几十个大个子开路。他们一声呐喊,向人海中冲了过去,很快把‘战备队’和学生隔开。我看到四五个人高马大的战备队员正抓住几个女生的胳膊要往车子上推,就和几个同学冲过去,推开工人,拉了女生就往外冲。当时确实什么也不顾了,我拉住一个姑娘顺着人流往外猛跑,跑到一片小树林里,回头看看没有人追来才停了下来。这时我才意识到把姑娘的手攥得太紧了,不好意思地松开手。”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