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县。只不过是当今陈国郡所领诸多县城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破落小地方。而张、苏两家虽在本地也算得上是大户,但也终究不过是布衣百姓而已。在汉朝只看重门第出身的风气下,连一点社会地位都没有。
张世平还稍微好点,他祖上曾有人做过官,又跟陈留太守张邈同宗,多少能扯上点亲缘关系。不过那也只能算是远得不能再远,出了五服的远亲;而苏双则是就算往上数八辈那也都是平民布衣,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暴发户。
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两个土财主居然能跟前汉绛侯之后,身出名门的周公子称兄道弟。这在阳县简直就是个爆炸性新闻。虽然这个周公子的来历和行为举止都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和怪异、蹊跷。但这丝毫不影响阳县众百姓在茶余饭后将此事作为谈资而津津乐道。于是乎,不出个把月,阳县周边数个村庄都知道张家村出了一个身出名门的“大人物”。
而在张家村,我与赵玲正秘密的做着一系列大开发前的准备工作。我首先是利用磁石、铜线、转子等物品装配一台小功率的手摇式发电机,把电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来。后来我又做了一些改进,稳定其输出功率,没想到还真管用。
有了电,我便成功的启动了赵玲的IBM电脑。赵玲的电脑里什么乱七八糟的资料都有储存,简直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加大杂烩。以前我还闲太繁琐,让她格式化。不过幸亏她没这么做,如今穿越到了这汉末时期,这些资料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想要搞发展,身边没人是不行的。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和赵玲两个又没分身术,哪儿能事必亲躬。可在张家村除了村长徐长老稍微识得几个字以外,其余全都是庄家汉子,没读过书的文盲,写自己名字都有困难。
而张、苏两家的众多家丁、奴婢中倒是有那么几个识文断字的,其中还有一些文化层度较高,读过圣贤书的,比如紫云铺总管苏权;粮仓总管朱卫;马场总管杨欣等。。。。。。。。
因此,我让苏双找人专门在村子里盖了一间大房子,充作学校。又让徐长老组织了村里十来个年龄适合的小娃娃和年轻后生跟着苏权他们在闲时学习文化基础。
我则从这些学员中择取成绩优异、脑子灵活的专门辅导、亲自教授。
在授课之余,顺便我还将活字印刷术“发明”了出来,又找人建了一个简易印刷厂,将一些在当今社会看来最简单、最初级的自然科学概念,比如牛顿三大运动定理、化学元素周期表等印刷出版成书册,让学员自行学习。
至于能学到多少,理解有多深,那只能看个人的造化了。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民族,历朝历代都是能人辈出。而这个时期的人们也还没有经过宋明理学的摧残,脑袋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经常是一点就通,很容易就能举一反三。
比如李大牛这样庄稼汉,只是不识字而已,但并不代表笨。相反他们脑子都很灵活,异常聪明,平时也是相当刻苦,整日抱着书本。
几个月后,那李大牛居然连微积分、线性代数这样高等数都学完全掌握,并且偶尔还能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而另有一个叫韩猛年轻人则对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电磁效应还表现出浓厚兴趣;还有一个叫杨占小伙儿精于化学,元素周期表更是倒背如流~~~
而在我教授课程的那段日子里,张家村到紫云铺的路也修通了。
于是,我发动了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幼,将各式各样工厂和作坊都建立了起来:有专门烧制石灰、水泥和青砖的砖窑厂,由李大牛负责;有生产铅笔的铅笔厂;生产炼制镔铁的冶铁厂,让韩猛监管;最后甚至还建立了能生产香皂和肥皂的化工厂,由杨占管理日常生产~~~
虽然这些工厂的生产规模很小,放在后世甚至连作坊都算不上,且其产品也只能用原始来形容,但在当今这个时期也的确算得上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高科技产品”。
在各种行业中,发展最快、生产规模最大的当属纺织业。
中国自古就是纺织大国,纺织和印染技术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普通的农村妇女几乎是家家户户、人人都会纺纱织布,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似的小农经济,毫无规模化而言。
我让赵玲去动员村里所有的妇女,集中培训后建了一个纺织厂,取名“大汉红光棉纺厂”,由苏权亲自担任厂长,并让李大牛二弟李小牛任附厂长。原料以棉花、蚕丝和麻为主,主要生产各种布匹,形成了产业化运作。而所有工厂的产品当然也都由张、苏两家包销。
纺织厂之所以能够建立,不仅仅是眼下我在张家村已颇有威望,一呼百应。更重要的是我根据赵玲电脑上的资料,提前了一千多年“发明研制”出了启动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机器——珍妮纺纱机。现在该改名字了,应该叫“周氏纺纱机”。
后来我又找到村里的两个锁匠,同时也是我的学员——王金锁和王银锁兄弟,帮忙“研发”出“飞梭“等许多零件,反复的对其进行了修正改良,生产效率飞速提高。从最初的每日生产120匹棉布提高到每日600匹,且质量优秀,既柔软又结实。
附近几个村镇的妇女,听说了消息也纷纷赶过来的打工挣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人的数量也由原来的30人增加到300多人。
张家村发达了,短短的半年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升级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紫云铺,这个过去的农村小市集也都发展成大宗商品集散地。贩运最多的货物当属从外地运来的各种纺织原料,从而又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多米若骨牌效应悄然引发,一场“工业革命”在阳县轰轰烈烈的展开。
在这一系列发展过程中,获利最大的便是张、苏两家。如今两家的产业早已遍布整个陈郡,真可谓是日进斗金,财源滚滚,赚得盆满钵满,势力急剧膨胀。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张、苏二人居然还是前汉降侯之后,身出名门的周浩,周公子的结拜兄弟,逐渐摆脱了当日的土财主形象,也算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了。
如今几乎每日都有许多社会名流,豪门贵族来到阳县、紫云铺参观、考察,同时也想要拜会、结交这位号称名门之后的周公子。然而很不凑巧,这位周公子太过神秘,所有来宾竟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