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
深夜二更时分,李典率后军护送韩浩的粮草车队赶到新野,夏侯惇便召他进账询问军情。
“都督,刘备主力毫无踪影,吕虔将军所部与魏延部交战,敌军似乎并不恋战,吕将军不敢过分追击。”
“哼,刘备小儿,又是这等诱敌之计,告诉吕虔,紧守不出,待我踏平新野,刘备必然南下,到那时与刘备决一死战。”
“都督,博望距新野不过百里,粮草可屯于博望,不必随军运转。”
“不行,粮草必须随大军送往新野,一旦与刘备决战,博望必然付之一炬,岂可作为屯粮之所?再者,护卫粮道需大队人马,我军兵力不足,万一被刘备所乘,如何是好。”
这时候就能看出夏侯惇的无奈了,他只有六七万人马,和刘备军得人数差不多,靠阵地战显然无法在短期内奏效,那就要用奇。兵法云:正奇发于无穷之数,就是这个道理。正则无险,奇则大胜。有的武将善用奇,所以非大胜即大败,有的将军善于用正,所以既不会大胜也不会大败。而一个好的主帅就必须正奇结合,让敌人防不胜防,显然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帅,而李世民能说出“当今名将,唯李勣、江夏王道宗、万彻而已。勣、道宗虽不能大胜,亦未尝大败;至万彻,非大胜即大败矣。”的话,说明他不仅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也是一个出色的主帅。
半夜三更,火头军们便用暗灶生火做饭。四更天,军士们在伍长、伙长的摇晃下纷纷醒来,抓紧时间将刚刚做好的饭菜往嘴里塞,在汉朝,一般情况下是不吃早饭的,因为没有那么多粮食,但是因为要起早行军,还很有可能发生战斗,为了保证将士们的体力,或者为了不被杀死,你就必须狼吞虎咽。
五更天时分,一队队饱餐过后的曹军从营帐中走出,默默的整队出发,好严以整,于禁带兵的确有两把刷子,夏侯惇部随后跟进,韩浩部押送粮草辎重紧随其后,最后是李典的后军。五万多人的行军队伍成两路纵队,前锋已离城十余里,后军刚出博望城。
于禁率五百骑兵一马当先急追刘辟所部,路过博望坡,见两侧树林茂密,草木相逼,道路狭窄,不由心下一惊,高声叫道:“全军加速,冲过去。”
于禁的预感是对的,太史慈部两万丹阳兵早已在此埋伏了一夜,但是陆羽有严令,不见到敌军辎重部队,不许进攻,违令者立斩无赦,所以直到于禁冲出峡谷,没有一个伏兵出现。于禁摇摇头,暗笑自己想多了,一群黄巾草寇也知道如何用兵?这十里峡谷埋伏个万把人都不成问题,简直就是天生打伏击的好去处。算了,赶紧追击吧。于禁的副将是夏侯兰,他率步军为大军开路,进入博望坡,见道路狭窄,自然要向夏侯惇汇报。
夏侯惇与韩浩商议:“如有埋伏,于文则岂能不来示警?不过这般险要地界,粮草辎重不宜久留,速速通过为上。”大队来到博望坡,见夏侯兰仍在原地,夏侯惇不由大怒:“汝即为三军前锋,为何行动如此迟缓,速速穿过峡谷,掩护粮草辎重。”
夏侯兰道:“末将见此地极为险要,恐有埋伏,不敢擅入。”
“荒谬,如有埋伏,于文则将军岂能不来传讯,休要多疑,全军加速通过。”
夏侯兰虽然姓夏侯,却和赵云是乡党,彼此也有旧交,后来公孙瓒败亡,夏侯兰不愿意投袁绍,就南下投奔曹操,分到于禁帐下为副将。挨了训斥的他当即催动人马,跑步通过博望坡,岂不知这顿训斥恰恰救了他的命。
夏侯兰这一耽搁,韩浩的车马大队便堵在了谷口,为了不让他们停下来,夏侯惇便让韩浩跟在夏侯兰后面出发,自己留下来等李典。
李典的后军来到谷口,韩浩的车队刚刚全部进入博望坡,李典大惊:“都督差矣,如此险要去处,刘备怎能不设伏兵?都督极善用兵,岂不知隘路须防火攻的道理?”
夏侯惇道:“未见于文则前来示警,料些许黄巾残部,不足为惧。”
话音未落,谷中杀声四起,火光冲天,两万丹阳兵一齐杀出,举火焚烧曹军粮车。夏侯惇大惊,正欲引兵去救,李典扯住:“都督休去,徒劳送死,刘备必有准备,速弃粮草退守博望,保住大军要紧啊。”
“粮草可弃,但元嗣(韩浩字)于我有救命之恩,况于文则乃国家大将,岂可不救?”言罢,夏侯惇率军杀入谷中,正欲太史慈,二人正欲交锋,军校飞报:“关羽率军杀到,李典将军请都督速退。”
“什么?关羽不在镇守汝南,竟然在此?吕虔在干什么?刘备主力已然南下,他竟毫不知情,误我大事?”
其实吕虔也是躺着中枪,他几次试探进攻都被魏延、高顺所阻挡,而夏侯惇却判断这是刘备的诱敌之计,不加理会,哪知道陆羽将计就计,在汝南唱了一出空城计,悄悄地将三万多主力调博望坡附近设伏,而甘宁的四千人马则活跃于颍川一线,打着刘备旗号四处袭扰,迷惑曹军。
这就是用兵之妙了,利用假动作让对手做出错误的判断,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部优势,比如现在,五万多曹军被切成三段,首尾不能相顾。夏侯兰的部队在张飞的冲击下,被堵回了谷口;夏侯惇为了救援韩浩被太史慈缠住不能脱身;李典的后军又被关羽攻击,难以前去支援;而于禁早在赵云部白马骑兵的围攻下,仅率十余骑抄小路往博望逃命去了。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