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见陆羽说的慎重,急忙召集众人议事。陆羽见人已经来齐,便开门见山道:“曹操用兵虚虚实实,他故意遣刘岱、王忠前来试探,实则还是对河北袁绍放心不下。如果袁本初能以重兵攻击延津防线,同时我们又击败刘岱的话,曹操就摸不清我们的虚实。即便是袁本初在延津大败,也不至于伤筋动骨,曹操就不敢轻易离开许昌。现在我们击败刘岱,实力已经暴露,而袁绍又按兵不动,曹操就一定敢对我们用兵。徐州大战在即了。”
“哦,在下明白了,难怪当初汉魂明知曹操声东击西之计,也坚持要袁绍出兵了,原来如此。”鲁肃恍然大悟。
“子敬先生说的是,曹操用兵一向先攻弱者,袁本初用兵犹豫不定,而我们又相对实力较弱,曹操是不会坐视我们继续壮大的,主公要早作准备了。”
关羽不在,张飞又是个好战分子,刘备便把目光投向了赵云。
“二位军师之言甚是,主公当早作决断。”赵云亦道。
刘备虽然见事迟缓,但那是由于他水平不够,只要有人给他出主意,他绝不是犹豫不决之辈。“两位军师之言,深得我心。曹操与我乃汉贼不两立。今日一战,避无可避,汉魂既有准备,何不道来?”
这份信任让陆羽很感动,当然他清楚地知道刘备对他的信任是由于对自己的自信,自信自己能够准确判断下属意见的正确与否。像袁绍那样的庸才正是由于对自己的不自信才导致他无法判断出意见的正确性,也就无法对下属保持信任,只能偏听偏信那些对他溜须拍马之辈的阿谀奉承。在刘玄德手下,只要你有能力,能做事,他就敢给你充分放权。
陆羽对刘备点点头,报以一个默契的眼神,转头问鲁肃:“现在萧关是何人镇守?”
“是张孟卓兄弟。”
“萧关乃全军后路,非高顺将军不能镇守,请张孟卓兄弟移防彭城。曹操倾巢出动利在速战,而我则须步步为营,收缩防线,使曹操大军顿重兵于坚城之下,以待时变。故此,主公传令东海糜芳将军,让他速将辎重粮草全部转移到彭城,同时传令下邳太史慈将军,做好长期固守的准备。主公与张将军率主力镇守小沛,我和子龙守彭城。”
孙子兵法里有这么一条,将领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只需要告诉部属如何去做即可,而不用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去做,更不能将全盘计划说出来。一是怕奸细刺探军情,二是怕部属执行任务不坚决。陆羽也曾结合历史和鲁肃多次在沙盘上推演曹操进攻徐州的军事部属。如果陆羽是曹操,在速战速决的客观要求下,必然会派夏侯渊督泰山诸路降军入东海,切断刘备的后勤补给,也顺便解决一下自己的粮草,所以陆羽让糜芳坚壁清野,收缩防线至彭城。
然后曹操必然以一部兵马拖住刘备主力,派精锐奇袭萧关,以图切断刘备退守汝南的道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再派一支偏师深入广陵地界,以防陈登向北增援。待以上各路实现既定战术目的之后,再以重兵攻击小沛,企图吸引下邳或彭城守军增援,于半路伏击,聚歼刘备军主力于野外,以减小攻坚带来的损失。所以陆羽派最擅长守御的高顺部五千人马坚守萧关,把战略预备队太史慈部放在下邳,而将战略机动力量赵云部骑兵放在彭城,这样就迫使曹操不敢将偏师过于深入到徐州腹地,以免遭到太史慈、赵云两部的夹击。
当然,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高手对决,战场情势瞬息万变,只能见招拆招。
曹操果然用兵神速,当刘备军刚刚完成以上部署的时候,东海郡丞卫旌所押送的最后一批粮草辎重在半路遭到了夏侯渊部两千轻骑的奇袭。卫旌按事先布置焚烧一部分粮草后趁浓烟掩护撤退至彭城。曹军也不去追赶,只是抢救物资而去。
建安四年八月,曹操亲率大军七万会同泰山夏侯渊、孙观、尹礼、昌欷诸部进攻徐州,曹操刘备这对几乎一生为敌的死对头终于在中原大地正面交锋了。
八月初六,曹操驻军丰县,设大营。派曹仁乐进部进攻萧关,同时以曹洪、李典部为偏师深入夏丘,切断广陵北进道路。初八,赵云部数千骑兵会同四千丹阳兵抵达夏丘城外,同时淮阴令戴乾亦率两千郡兵赶来助战。曹洪与战不利,退守垓下。
八月初七,曹仁对萧关发动数次强攻,均被击退。曹操见难以速胜,别遣张辽督孙观诸部分兵略东海各县,然所过之处,百姓坚壁清野,走避一空。昌欷等欲纵兵抢掠,为张辽所阻,昌欷遂回琅琊。
而此时,已经被曹操关门打狗的陆羽却自信地笑了出来。
陆军师为何发笑呢?因为眼下的战局和一千七百多年后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一场全国规模的大决战很想。和陆军师一样熟悉历史的朋友们也许已经猜出来了。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爆发,共军首先在战略优势最明显的东北地区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为什么共军要在东北率先动手呢?我们单从军事角度上看,当时整个**由于济南失守,王耀武集团被全歼,全面防御失败,只能转为重点防御,被解放军分割为五个战略区,既:西北胡宗南集团;东北卫立煌集团;华北傅作义集团;华东刘峙集团;华南白崇禧集团。彼此之间不能相互支援,只能被动防御。而东北战区**力量最为薄弱,正规军近48万,而东北野战军主力便有70万,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可以说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是,单从军事角度上来看,东北的**就只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么?当时东野主帅林老虎在打锦州还是打长春的问题上犹豫不定,而同样,委员长和卫立煌也在为东北主力应该摆在什么地方而争论不休。
当时东北**共4个兵团,既沈阳的周福成、廖耀湘兵团;锦州的卢浚泉兵团和长春的郑洞国兵团。委员长要求卫立煌将主力摆在锦州,将长春人马撤到沈阳,以求打通北宁铁路,以待机收复东北。可以说这是委员长军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正确决策,集中优势机动兵力就近与华北傅作义相互配合,已形成对华北野战军的局部优势,可以打破当时战略上的整体劣势。而锦州山海关一线,地势险要,战略回旋余地狭小。东北野战军如欲南下作战必将陷入和当年满清鞑子一样的困境,丧失自己善于打运动战的优势,而东野受林老虎影响,比较喜欢运动战,对攻坚战比较害怕甚至刻意去避免,这一弱点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了血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