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袁术作乱而纷乱了一阵子的中原大地,再次因为一个小人物而风云突变,几大势力都卷入其中,这个小人物就是臧洪。其实说臧洪是小人物是不正确的,这个人少年成名,比他大十多岁的张邈、张超兄弟和他情同手足,义结生死;袁绍、孔融、乔瑁、孔伷等大佬和他平辈论交,在诸侯讨伐董卓的会盟上,还客串了一把主持人,一时风光无二。但是这个人威武不屈、为了报知遇之恩慷慨就义,英年早逝,以致声名不显。所以历代三国游戏都没有把他罗列进去,导致很多人都对他一无所知。然而,在陆羽所处的这个时空里,这个小人物的命运会有怎样的改变呢?会给历史的走向带来什么蝴蝶效应呢?
事情还要从中平二年(公元195年)八月说起,因为曹操屠杀徐州而和曹操翻脸的张邈、陈宫反出兖州,曹操围张邈之弟张超于雍丘。危难之际,张超对左右说:“唯恃臧洪,当来救吾。”当时臧洪在袁绍手下做东郡太守,驻东武阳。左右都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张超自信地说:“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也就是说,臧洪肯定会来救我,只是他实力弱小,周围又有诸多掣肘,未必能来得及啊。
张超的自信恐怕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你们俩非亲非故,人家凭什么去为你赔上一条命呢?而这恰恰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汉族传统知识分子阶级的脊梁所在。张超自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士,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但是真正的士,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且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他们那里有三种恩情是必须以死报答的:救命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可能有人不理解,我简单解释一下。首先,臧洪是一名真正的士大夫,以春秋时期士的道德模范来要求自己,在东汉,这类人有一个统称:清流。除了臧洪,还有两个人,我们比较熟悉:荀彧和诸葛亮。那么为什么救命之恩、养育之恩和知遇之恩是要以死相报的呢?因为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就是孝,尤其是在汉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别人救了你,就是为你家延续了香火,免去了你不孝的罪过,你当然要以死报答。你生活穷困,无力抚养父母,自然不能称之为孝,别人给你钱粮,替你尽了孝道,你也要以死报答。你在社会上默默无闻,不能彰显祖先的名声,别人提拔你,让你可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免得你家祖宗在地下当饿鬼,你还是要以死报答。说到底,就是孝道。
春秋时,齐国有个书生叫北郭骚,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他拼命劳动仍然无法赡养母亲,就去找当时的宰相晏婴,请他帮助自己。晏婴给了他钱粮,他收了粮食,把钱留下了。后来,晏婴被齐王炒了鱿鱼,回老家路过北郭骚的门口,晏婴就把这事告诉了他。北郭骚听了之后说了一句:“先生好自为之吧。”,晏婴就和他辞行了。上了马车,晏婴长叹一声:“难道我被罢职不是咎由自取么?我对齐国的士人实在是太不了解了。”这话什么意思?晏婴是个文化人,骂人不带脏字,我等小民翻译过来就是:“你个喂不熟的白眼狼,老子当年替你尽了养育之恩,今天你居然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真不是个东西。”
晏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当时士族阶层的道德要求就是如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北郭骚却仅仅轻描淡写地安慰了一句,晏婴只好自叹识人不明,被炒鱿鱼是活该。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北郭骚是个真正的君子,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北郭骚送走晏婴,转身就跑去自己朋友家里道:“晏婴是齐国的贤相,今天他被炒了鱿鱼,明天齐国就会衰落,我受了他的大恩,自然要以死相报。我将为晏婴自杀,希望以此警醒齐王,请你将我的头献给齐王,以表明我的心志。”说完,拔剑自杀,毫不犹豫。
北郭骚的朋友拿着他的头,觐见齐王说:“晏婴是齐国的贤人,今天他被驱逐,齐国明天就会衰落,我的朋友北郭骚受过晏子的大恩,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所以他用自己的头来警醒大王,希望大王找回晏婴。北郭骚是为齐国而死的,现在我将为北郭骚而死。”说完,也退下,拔剑自杀。齐王大惊,亲自追回晏婴。晏婴听说此事,再次仰天长叹:“难道我的去职不是咎由自取么?我对齐国的士人愈发不了解了。”
嘛意思?北郭骚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士人的尊严,报答了我对他的恩情,我却怀疑他的品格。这样一个有国士之风的人才却因为贫穷无法赡养自己的母亲,长期得不到任用,我这个宰相是在是太失职了,难道不应该被罢免么?
这个例子仅仅是春秋时期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那时,士族知识分子的道德模板就是如此。到了东汉,士族地主已经堕落腐化的不成样子,再加上党锢之祸对士大夫阶层的摧残,整个知识分子的脊梁就几乎被打断了。像臧洪这样的人,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而张超却非常走运的交到了一个,所以说,能看透人心的人,总有一天会成大器,他们的代表就是刘备。所以想要出人头地,就要练成一双能识人的火眼金睛。
事实证明张超没有看错人,臧洪一听到张超被围雍丘的消息,立即披头散发地跑到袁绍那里去搬救兵。虽然张超的哥哥张邈与曹操、袁绍当年都是一起在洛阳偷鸡摸狗的官二代,但干大事惜身,见小利忘命的袁绍显然不愿意为了一个张超和曹操翻脸。于是臧洪当场和袁绍绝交,然后回去收拾人马,准备援救张超,结果还没出发,张超就因为刘备的调解而平安脱险。但是臧洪所驻扎的东武阳本来就是袁曹交界的地方,这下袁绍曹操两大巨头都恨他入骨,处境十分危险。
建安元年四月,袁绍围攻臧洪,全城军民感念臧洪往日恩德,众志成城,坚守一年有余。为何?臧洪军政皆优,在东郡太守任上安抚百姓,平定匪乱,百姓多赖以得活。在最危急的时刻,臧洪见破城在即,对手下说:“袁绍因为我的缘故,围攻东郡,我因为大义,不得不死。连累你们实在不应该,趁着现在还没有破城,你们可以先把妻子儿女送出城,不必陪我去死。”结果全城百姓没有一个人出城投降,城中无粮,主簿把机关食堂的三斗米拿出来准备给臧洪熬一锅稠稀饭,结果臧洪让主簿熬了一大锅稀粥,杀小妾给将士下饭(参刘安杀妻款待刘备故事)。
建安二年秋,臧洪的信使——东郡丞陈容终于来到了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