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赵敏敏,这不是一封公开的情书第(2/2)页
直到赵敏敏从北京突然消失,我才知道如何回答,我才知道我爱赵敏敏爱的有多深,那竟然是我自己都不知道的一种超过刻骨铭心的、和我生命融为一体的最最深层爱恋,只要我的生命存在一天,对赵敏敏的爱恋就存在一天,任何力量都无法将这种,已经与我的血肉和生命融合一起的赵敏敏之爱剔除,包括任何外在的力量,例如秦芳芳,以及任何内在的力量,例如我自己!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一个与我们很亲近的人突然从我们的正常生活中消失了,我们才更加深刻的知道那个人对我们有多重要,从男女爱情来说,当一个女孩突然从那个男孩正常生活中消失了,那个男孩才突然意识到他爱那个女孩有多深,有时深到连那个男孩自己都不知道!
我在一年多以后就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来诠释以上这一点!那又是何等的一种痛苦,那又是何等的一种残酷啊!
(三)
因为追求那个女孩和思念那个女孩的时间都挺长,加起来有十六、七年,基本上相当于我目前人生的一半岁月,尤其在思念那个女孩期间,我常常反复思索那个女孩和我的这一场爱情故事中的一些问题,力求解除疑惑、找到最佳答案,关于那个女孩和我的这一场爱情或者说我追逐她的游戏,我想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赵敏敏不是那个女孩的真名,那个女孩真实姓名以及真实姓名以外的其他真实信息,比如学校信息、家乡信息、生日信息等,我都不会泄露的,因为虽然我是不甘心今天这个结局,是到今天仍然还爱着那个女孩,甚至还痴心妄想再次共谱恋曲,但是,我也没有任何权利把这部小说弄成一封公开的情书,这只是一部祭奠北京那一场爱情的小说而已。
第二,那些年,现实中的我要比小说中的我以及如今的我更加脆弱一些,那个女孩似乎说过一句话,肖青松,我又不是你什么人或者肖青松,你是我什么人啊,我就认为她拒绝我了,就狠狠打击我了,而从赵敏敏大学同学刘茂广那里获知那个女孩结婚的消息,就彻底的击垮了我,现在想来,那些年,现实中的我应该再坚强些,应该再锲而不舍一些,应该到深圳继续死缠烂打,这一点也是我如今极其伤痛的伤口,下面还要把包扎伤口的绷带撕扯下来,再体验一遍撕皮带肉的痛苦,如果当年现实中的我再坚强些,再锲而不舍一些,义无反顾地到深圳继续死缠烂打,也许还是有机会和那个女孩走到一起的,也许就不用今天痛彻心扉的写这篇什么祭奠爱情的烂回忆录了。
第三《那些年,我们在北京有一场爱情》的主题或者中学老师说的中心思想是,赵敏敏和我实现了多少人追求多少时间也没有追求到的永远之爱或者永恒之爱,但是实现的方式残酷一些,就是小说中赵敏敏在评价半生缘结局时,她宁愿选择的天各一方,永不相见。但是,如果时光倒流回到从前让我选择,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和赵敏敏在一起,照顾她、喜欢她、爱他、娶她,我不会选择实现什么永远之爱或者永恒之爱的,我把小说的中心思想定为通过天各一方、永不相见的残酷方式实现永远之爱或者永恒之爱,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那个女孩已经和我形成了如今这个咫尺天涯、无法相见的局面,我又能如何,今生今世只好如此这样了。
第四,现实中的那个女孩可能不如小说中的赵敏敏那么优秀,因为我是本能的美化自己的初恋情人的形象,但是,我真正爱的那个人是现实中的那个女孩,而不是小说中的赵敏敏,每当我把小说中的赵敏敏当成那个女孩说一些话时,我总是那么情真意切,小说中的赵敏敏只是依托在那个女孩身上的一个虚构人物,我的一切情感都在赵敏敏背后那个真实的女孩身上,即使她不如赵敏敏那么美丽、那么优秀。
第五,赵敏敏和秦芳芳都是“惠氏”家族出产的漂亮女孩,虽然容貌长相、服装搭配、外在形象、教育程度以及做事风格有很大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毕竟有共同的血缘和基因,我想我对秦芳芳也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一定与此有关,至于为什么秦芳芳的感觉超过了赵敏敏,我想有以下原因:一是秦芳芳比赵敏敏小了六岁,更容易引起我的怜惜,我们大都有过这种体会或看到过这种现象,就是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子女,那个最小的小孩,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大都是家里最受宠的小孩;二是朝阳看守所特定的环境,秦芳芳,一个那么柔弱的小女孩以贩卖毒品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出现在我面前,而她的内在的气质又和赵敏敏那么相似,比如她们两个的内心都是那么镇定坚强,一瞬间就激起我的爱欲和保护欲,而我第一次见赵敏敏则是在书店那么温馨的环境中,赵敏敏又是那么高高在上,我是以佩服仰慕的心态产生感觉的,别说我保护她了,那一瞬间我渴望赵敏敏保护我,那一瞬间赵敏敏就是我的女神;三是秦芳芳和我朝阳看守所第一次见面时,我们都在互相寻找对方,因此一瞬间就眼光相对,一瞬间就产生火花,而我在书店见赵敏敏时,连看她都是偷偷摸摸的,哪敢看她的眼睛,又哪敢和她眼光相对啊!
《那些年我们在北京有一场爱情》不是一封公开的情书,只是一部祭奠北京那一场爱情的小说而已。——上海律师肖青松15800537009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