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同贾氏好,愿意听她的,可被她一手拉着,回头见柳氏那摸样,就有些不忍心,小声道,“她今儿专程来看枚儿的······”
“那就让她看么,枚儿不就在旁边?”贾氏挑着眉,“没听她刚才说什么,又是想叫枚儿帮忙那种事。不是我不敬她,旭儿又不是什么皇亲贵族家的儿子,她眼光也太高了,像枚儿这种福气,到底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张氏揉了揉眉心,她跟柳氏以前也是感情不错的,但自从出了唐英设计苏若琳那件事后,两个人就有些隔阂了。
她觉得因为二房的不厚道,唐枚在夫家的名声有损,幸好老夫人后来也没有怎么计较,她才放下心来。
结果今儿本是好日子,可柳氏又带着目的而来,她也确实不大舒服。
倒不是说不能伸把手,只那吴家跟苏家也没有以前来往的密切了,听说是有什么原因的,这要叫唐枚去跟夫人要那顾家的请帖,成什么样子了?不是给人看轻么,所以张氏刚才也没有开口相帮。
“算了,让她去罢!”张氏一狠心,扭头去同老夫人说笑。
柳氏四处看看,也没有人好搭理,冷着脸就自个儿先走了。
今日的主角是苏以文,一会儿工夫,众人就又聚拢来看他,你一言我一句的,热闹无比。
张氏临走时,唐枚又同她说话。
那时候,老夫人等一干人都已经走了。
“你大姐现在还在去铁岭的路上呢哎,我想想也是对她不起,她回来准得跟我闹。”张氏叹口气。
“不弄走怎么办呢,娘也是为她好,她早晚晓得的。”唐枚安慰她,“侯爷已经答应帮我了,那刘元华跑不了的,等大姐回来,叫她看看他的真面目!”
“怕她一根筋呢又是有伤,真是命运多舛!”张氏十分痛惜。
作为母亲,这样怜惜自己的女儿是没错的。
可在唐枚看来,唐惠是应了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说。要不是她一意孤行,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岂会走到这一步?
“也有我的错。”张氏沉痛的道,“你现在也是母亲了,倒要跟你说一句,我如今才晓得,母亲是不好做的。”
突然这么大的感慨唐枚握住张氏的手,真心实意道,“娘你做得很好……”
“很好你大姐就不会这样了!”张氏闭了闭眼睛,很是后悔的说道,“当年我没有多花心思照顾她,你不知道,你大姐六岁之后几乎都是奶娘在管着,我全心全意的看着你,哪里想到会出什么问题。如今想想,我是做错了要是分一点心思在她身上,她也不会那么不听我的话了!”
“母亲……”
“你以后再生了孩子,可要一碗水端平呢。”张氏拍拍她的手“我知道不容易,可你那么聪明,会成的。”
这是肺腑之言,唐枚认真的道,“我知道,母亲,你放心好了。”
张氏欣慰的点了点头。
母女俩难得相聚,时间过得很快又是要到分别的时候。
唐枚见唐士宁也来告别就问他道,“父亲最近如何呢?之前人多也没说到什么话。”
唐士宁春风满面,“还能如何也就是皇上信任得过!”
看他洋洋得意,唐枚好奇道,“怎的,莫非皇上又要升父亲的官?”
“这个么,谁晓得。”唐士宁侧头看了一眼苏豫,又见屋里都是自家人,便道,“我看顾逢年这老狗迟早要倒霉!”
居然叫顾逢年老狗……
唐枚抽了下嘴角。
苏豫的面色则有些难看,他虽然不支持任何一方,可顾逢年的功绩是不能抹杀的,他整顿朝纲,巩固国防,在财政上也做了不少改革,楚国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越来越强盛。
在这近百年里,顾逢年的魄力恐怕都无人能及。
看苏豫的神色,唐枚可不想那二人起冲突,就笑着道,“父亲,好好的提那人做什么,父亲如今既然能得皇上重用,那是再好不过了!
唐士宁就又高兴起来,但还是不忘提点苏豫,“那起灾民的事,你也知道的,皇上本来是要把他们全抓了,结果顾逢年又来指手画脚,皇上最后拿了内廷宝库的银子出来,顾逢年才罢休!你说说,他不是找死是想干什么?咱们且等着看好戏罢!”
苏豫不置可否,并没有接话,只看在唐士宁是他岳父的面子上,才点了点头。
对此唐士宁也满意了,他要求不高,虽说那是女婿,但好歹也是侯爷,便不多说,跟张氏一起作别。
苏豫又亲自送了出去。
唐枚有些惴惴不安,一见苏豫回来,就问道,“刚才父亲说的可是真的?”
“什么事
“顾逢年的事,听父亲的意思,好似是皇上要对付他?”她奇怪道,“那皇上拿出内廷宝库的银子又是怎么回事?”
她好像记得,放国家公用银子的是叫国库,而皇帝的私房钱就是内廷宝库了。
“皇上拿银子出来是为补贴那些灾民。”
“哦?”唐枚挑眉道,“父亲不是说皇上起先是要把那些灾民一起抓了的?是顾逢年让他改变了主意?”
苏豫微点了下头。
皇上从小是由顾逢年教导大的,顾逢年可谓积威难犯,只不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是有点狂妄了,忘了该有的君臣之礼,也忘了皇上已经不是当年的童。
“父亲好似很得意······”唐枚不免担忧,他一贯的表现实在叫人着急。
唐士宁是欠缺了该有的沉稳,就算一时得志,也不表明从此就是一帆风顺的,苏豫柔声道,“我会看着岳父的。”
“那就好,侯爷自己也小心点。”她忍不住叮嘱。
苏豫坐到她身边来,看看她,又看看自己的儿子,在心里默默道,自然是要小心点,如今他可不是独身一人了。
那起灾民的事很快就得到了解决,皇上听从顾逢年的意见,减免了那些地方的赋税,贪官污吏强行征收的税款也一并放还,并且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赈灾,一时灾民山呼万岁。
而京城里的望族贵胄也纷纷响应,开设粥铺,捐出衣物等等,武王侯府因为老夫人的善心,一早就准备好的,成为了其中第一批的府邸,受到皇上点名表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