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风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二十六章 表现形式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顾祝同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宣扬“星际大战”的重要性。

    一九八五年一月底,在天津举行的中华民主党会议上,顾祝同就高调宣称,他将全力推动“星际大战”中的重要项目在任期内落实,花五年建立起基本的战略防御能力,争取在第二届任期内全部完成。

    显然,顾祝同这么做完全可以理解。

    别忘了,“星际大战”就是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启动的,而且在过去五年间,他在该项目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按照当时的宣传,“星际大战”计划就是顾祝同的政治生命,是他继载人登月工程之后又一个政治工程,而且很有可能是他最后的政治工程。说得简单一些,即便“星际大战”按照顾祝同制订的时间表完成,到时候他也七十多岁了,肯定无法再次当选总统,甚至不会在政府中任职。

    显然,顾祝同有足够的理由在总统任期内推动“星际大战”。

    当然,顾祝同的表态,立即得到了国内工业与金融集团的欢迎与支持,而且顾祝同被很多企业家看成了救世主。

    按照当时的宣传,“星际大战”计划意味着上万亿华元的政府订单,将有上万家中国企业从中获益。这意味着,工业资本家将获得足够的利润,银行也将通过政府贷款获得足够多的好处。

    事实上,即便是平民百姓。也能从中获益。

    这就是,巨额政府订单,意味着工厂将开足马力生产,也就需要更多的工人,并且会提高工人工资。

    总而言之,顾祝同抛出了一个让全社会都能获得好处的大蛋糕。

    当然,也并非所有中国人都支持顾祝同。

    持反对意见的主要是中产阶层。特别是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当时就有人提出,顾祝同推行的“星际大战”计划根本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为这项计划消耗掉的资源。最终加压垮中国经济。

    只是,反对声音过于弱小,根本就没有受到重视。

    再说了。冷战时期的狂热,让反对者在社会舆论中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

    要知道,“星际大战”不仅仅是一项政府工程,在宣传中,更是关系到了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国防工程。显然,在是否能国抵抗敌国战略打击的问题上,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这一点,在政府预算中就体现了出来。

    一九八四年十月份,在获得国民议会通过的财年度预算中,国防预算的比例增加到了百分之二十一。首次超过社会公共开支预算,成为规模最大的财政预算。更重要的是,一九八四到一九八五财年度的中央财政预算比上一年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且增加部分的百分之八十通过贷款获得。

    说白了,中国政府只有通过增加赤字来平衡预算。

    说得更深入一些。就是中国把国防安全放在了平衡预算之上,国民议会的议员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击败对手,而不是缩减赤字。

    显然,这直接反映出了中国的国内思潮。

    在大部分民众眼里,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生存环境显然要比缩减预算、降低本来就已经高得离谱的财政赤字更加重要。

    问题是,这些只是表象。

    前面已经提到。早在发起“星际大战”的时候,顾祝同就意识到,建立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所需的绝大部分关键技术在短期、甚至在半个世纪内都不可能取得突破,也就不可能在短短十五年之内建立起国家战略防御系统。

    也就是说,“星际大战”无非是个噱头。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顾祝同当政期间,划拨给“星际大战”计划的经费中有百分之八十五通过政府的秘密账户转移到了其他的军备项目上,而且绝大多数与“星际大战”毫无相关。

    说白了,顾祝同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星际大战”来发起军事变革。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军队能在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四年的十年间,完成装备大更换的物质基础。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在这十年间,中国军队至少获得了一万亿华元的额外拨款。

    这笔钱,让中国军队毫无悬念的取得了装备上的技术优势。

    要知道,这十年间的投资,让中国军队率先进入了电子化时代,而且为接下来的信息化打下了基础。

    在这十年间,中国军队获得了在性能上远超过对手的武器装备。

    比如,以J-80为代表的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全面服役,并且在一线部队取代了以J-66为代表的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使中国军队的空中力量率先完成了装备更换,在九零年代获得了绝对的空中优势。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在一九八六年才正式定型,而且是一种中型制空战斗机,而能够与J-80抗衡的Me-550要到一九八八年才完成了首飞,而量产则要等到一九九二年,整整比J-80晚了十年。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也不是两种第四代战斗机。除了J-80之外,中国空军还获得了J-84式轻型多用途战斗机,而中国海军则在J-78之外采购了J-88式中型舰载战斗机,建立起了高低搭配的编制体系。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有两种第四代战斗机,而且服役时间均比中国的晚了十年左右。

    当然,中国一口气发展了四种第四代战斗机,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这就是,J-66是一种典型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而且性能较为均衡,但是受到技术进步影响,中国在研制第四代战斗机的时候发现,如果依然定性为中型战斗机,就肯定会成灾性能局限。结果就是,中国海军与空军都以重型战斗机为主力,也就导致装备的总体成本大幅度提升。要知道,J-78与J-80的单价比J-66高出了五倍,而在采购费用有限的情况下,海军与空军显然无法用重型战斗机取代所有J-66,也就必须研制一种价格更加低廉,哪怕存在性能缺陷的轻型战斗机。因为重型战斗机承担了制空任务,因此中国海军与空军的轻型战斗机都以多用途为主,即不过分强调制空能力,主要承担对地与对海打击任务,只在必要的时候协助重型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这套发展策略,让J-84成为了“世界性战斗机”,J-88也出口到了多个国家。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