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美利坚之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四十二章 会见朱毛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王家坪的朱de“官邸”——两座并排而立的窑洞里面,乔治、张治中、周恩lai三人被请到这里稍事休息,屋子里面早已为他们备下了白梨、红枣等陕北特产,大家边吃边聊,气氛十分融洽。

    毛泽dong点燃一支乔治送给他的骆驼牌香烟,首先开口说道:“陕北的天气还是忽冷忽热的。”

    乔治一边脱下套在最外面的军大衣,一边说道:“没关系,我会适应的。”

    “是吗?”毛泽dong爽朗地笑着说道,“延安人民盼望和平使者的心情,是非常热烈的。”

    乔治脱下军大衣之后也笑了笑说道:“只要人的心情一致,天气也会适应人的。”轻轻地呷了口茶,乔治又继续说道:“我也真切感受到了延安人民的热情大方,想必这是我们彼此真诚相见的好预兆吧。毛泽dong主席,您能够同意停战协议和整军方案,足可见您的胸怀与气度,这对于全中国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我本人对此深感敬佩,也深受鼓舞,您的所作所为让我对完成自己的特使工作充满了信心。”

    毛泽dong平静地说道:“国共两党的纷争,有劳您的调停,无论如何,这都是对于和平的贡献。”

    乔治赶紧说道:“我愿意尽这种努力,如果中国能够顺利实现和平统一,本人将深感欣慰。”

    正当乔治还想就东北问题和毛泽dong交换意见的时候。美军延安军事观察组前来接他的车却到了。于是乔治只好和毛泽dong等人握手道别,前去听取美军观察组的工作汇报。

    当天下午,乔治乘车从美军观察组驻地返回,和张治中一同来到枣园毛泽dong居住的窑洞,拜访了毛泽dong和他此时的夫人江qing。在温暖的窑洞里面,宾主之间显得格外亲近,交谈也更加投机。

    乔治这样说道:“此时此刻,我感觉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温馨亲切。毛泽dong主席,见到您是我来到中国之后的最重要愿望之一,今日得偿夙愿。本人不胜惶恐激动,您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心胸坦荡之人。”

    毛泽dong对此摆摆手说道:“寇蒂斯将军过誉了,说到心胸嘛,我也只能说是有一点坦荡。要不然。我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面很难张开嘴巴喘口气呦。”

    乔治当然明白毛泽dong话中的含义,他立刻说道:“和平统一就要实现了,毛先生您定然会鹏程万里的。”

    毛泽dong笑了笑说道:“但愿如此吧!”

    乔治与毛泽dong之间的谈话气氛是非常轻松融洽的,所以他感觉是时候可以谈点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了,于是他便对毛泽dong试探着问道:“在东北问题上面,毛先生有何高见?”

    毛泽dong深吸一口香烟之后说道:“那里可是浩大中国的三个省啊!我希望停战命令能够在东北得到彻底实施,军调部应该派人到那里去了解情况。”毛泽dong此话是意有所指的,因为在此期间,国民党全然不顾日益恶化的东北局势,竭力阻挠军调部派遣执行小组进入东北。

    乔治也感到应该在他回国述职之前派遣军调部执行小组进入东北。尽力缓解东北的紧张局势,于是他对毛泽dong说道:“我将尽快派出军调部执行小组进入东北。”

    毛泽dong对此只是微微一笑说道:“这很好,不过即使你再快也走不到国民党军队的前面去。”

    乔治当然知道毛泽dong所言非虚,于是便识趣地话锋一转,对毛泽dong问道:“不知毛先生对我本人看法如何,比如被称为和平使者?”

    毛泽dong爽朗地笑着回答道:“我们共产党人一向都是看重最终结果,而不只是听其言。”

    当天晚上,为乔治一行人举行的欢迎晚宴在杨家岭中共中央招待室举行,这个招待室是和旁边的会议礼堂紧紧相连的建筑,说是招待室。其实平时很少会有客人前来,所以更多地还是用来开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会议就经常在这里举行。像今天这样用来招待乔治、张治中这样高规格的客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晚宴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招待室里面就已经来了许多人。新闻记者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道的机会,他们在人群之中左右穿梭。各自寻找自己想要采访的对象,开始仔细地交谈起来。

    “李维汉先生,不知道您是否可以向我介绍一些关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情况?”《大公报》记者徐浩明对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李维汉问到。

    “当然可以。”李维汉爽快地答应了,接着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而徐浩明则赶紧拿起笔开始不停地在采访本上面飞快地记录着。

    《文汇报》的女记者苏可怡坐到了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蔡畅的身边,对她问道:“蔡女士,外界对于陕甘宁边区的男女关系很是关注,您能否就此问题谈谈?”

    身着军装的蔡畅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男女关系很正常,法律上有保障,舆论上有制裁。结婚经过政府登记即可,对于生育我们是鼓励的,妇女生育期间有保健费,生育前后可以休息两个月。小孩子要是母亲带不了,可以送到托儿所由专人看管。”

    个头不高的徐特立,身穿一套棉军服,手拿一根拐杖,记者们都知道他是毛泽dong的老师,他过生日时。毛泽dong还给他写过一封深情颂扬的祝寿信(依稀还记得小学课本之中有关于毛泽dong和朱de尊敬老师的故事)。在徐特立的身边。此时也正围着几个记者,听他讲述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事业。

    美联社记者罗伯特?斯特里克兰走到了朱de夫人康克清身边,康克清与斯特里克兰微笑着点头握手,她今年30多岁,中等身材,穿着苏联式的棕色衣服,腰间也像军人一样扎着皮带,显得朴素而庄重。对于康克清来说,会见外国记者,尤其是美国记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夫妇。还有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安娜?斯特朗等人,在延安和太行山上面,康克清都曾经和他们进行过长时间的交谈。面对眼前这位美国记者,康克清大方而恬静地回答着斯特里克兰所提的问题。

    斯特里克兰问道:“朱夫人。您对延安的生活还感到习惯吗?”

    康克清回答道:“已经快20年了,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对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