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蒋介石,那么蒋介石政权就肯定会垮台,到了那个时候。共产党就会上台执政,而美国的在华利益也会遭遇损失,这一切该怪谁呢?如果美国国内舆论追问起来的话,那么杜鲁门肯定会把责任全部推到他身上。因为杜鲁门政府是民主党政府,而赫尔利却是共和党。他将成为杜鲁门对华政策失败的替罪羊。然而看到杜鲁门和伯恩斯这样热情挽留自己,赫尔利的决心又开始动摇了。他决定暂时先不辞职,静观中国局势的变化再做决定。
也许是活该赫尔利倒霉,就在他勉为其难地准备把美国驻华大使这个工作继续干下去的时候,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沃尔特?罗伯逊(公使衔参赞是一种外交职务,仅次于大使和公使)却从重庆向他发来报告说:“国共和谈已经没有希望了,华北爆发了大规模战斗。”赫尔利顿时就震惊了,看来中国的局势已经不是他一己之力所能够收拾了。而且更加不幸的是,当赫尔利从老家新墨西哥州享受了充足的阳光之后,刚刚回到华盛顿的时候却接到了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魏道明打来的一个电话,魏道明告诉赫尔利有消息说,杜鲁门总统有意指派一位民主党人士接替他的美国驻华大使职务。赫尔利马上就意识到,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他就将以对中国目前局势负有责任为由被撤除驻华大使职务。
赫尔利猜的不错,中国内战硝烟燃起的消息在被美国媒体得知之后,舆论纷纷指责政府的对华政策,而批评的矛头就主要集中在赫尔利身上。11月26日,民主党众议员肯尼斯?英格索尔在众议院里面发表演讲,指责赫尔利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的腐朽反动政权,并且说他“对高斯大使的辞职(前任美国驻华大使克拉伦斯?高斯),对罗斯福总统政策的‘颠倒’,还有对聪明能干的‘中国通’的‘清洗’,都是负有责任的。”另外还有6名众议员联名上书,要求杜鲁门把所有美国武装力量、运输工具和供应物资一律撤出中国,并且要求赫尔利对美国目前的对华政策失败负责。
赫尔利当然不甘心做政府的替罪羔羊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坚决辞职。就在11月26日这一天,赫尔利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情再次写了辞职信。但是由于这时候的美国国务院还没有物色到合适的驻华大使人选,实际上美国方面直到1946年7月才任命司徒雷登接任赫尔利的驻华大使职务,在赫尔利辞职之后到司徒雷登上任之前这段时间,一直都是由公使衔参赞沃尔特?罗伯逊代行大使职权,所以国务卿伯恩斯极力劝阻赫尔利不要辞职,并且向他信誓旦旦地保证道:“美国政府不会放弃蒋介石,总统先生将继续对你保持信任。”
第二天上午,杜鲁门也特意约见了赫尔利,和伯恩斯一样劝他不要辞职。于是赫尔利又收回了辞职的想法,向杜鲁门表示自己过两天就回到重庆前去履行自己身为驻华大使的使命。但是当中午回到自己住处,拿起报纸看到肯尼斯?英格索尔在众议院的讲话内容的时候,赫尔利再一次愤怒了,因为他觉得英格索尔的演讲披露了很多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内幕情况,然而这些资料只有国务院的工作人员才能够掌握。所以赫尔利不由得怀疑是国务院的人对他感到不信任,甚至抱有敌意,所以故意想要诋毁他。虽然伯恩斯口口声声说信任自己,但是实际上可能并不是这样。于是,赫尔利又第三次提出了辞职。
不过这一次赫尔利的辞职方式却显得非常独特,就在11月27日中午的时候,他自行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向媒体记者们发表了一通态度强硬的演说。赫尔利在演说之中说到,政府和国务院的对华政策都模棱两可,让人没办法执行,所以他决定撂挑子不干了。赫尔利的出尔反尔让杜鲁门大光其火,当他刚刚听到赫尔利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辞职的消息的时候,忍不住骂骂咧咧地说道:“这个狗娘养的家伙究竟跟我搞什么名堂!”杜鲁门被迫召集政府内阁商讨对策,他向自己的内阁成员说道:“我想不通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但是无论如何,我认为赫尔利必须去中国。”虽然内阁成员对于杜鲁门的意见一致表示同意,但是赫尔利这次却是真的不干了,他终于喝下了自己所酿造的苦酒,成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又一个牺牲品。
但是不管怎么样,即使赫尔利辞职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仍然需要有人脚踏实地去贯彻执行。这也就意味着,在挑选出新任驻华大使接替赫尔利之前,应该派出一位总统特使前去中国,在蒋介石的配合之下,继续完成美国的对华政策,保护美国的在华利益。可是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合适的人选呢?杜鲁门为此左思右想了好几天,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