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总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二章 大捷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候,大顺军还蒙鼓里。李自成设想的方案是把清军拖此地,十天之后兵马齐集,京手雷送到,便可奋力一战,一举击溃清兵。主意已定,因此继续对峙,只守不攻。

    清军也摆出对峙之态,每日挑衅试探,实则徐徐调兵转向东北。到得第三天,清军大营之,实际人马不过一万,其他人马,早已他去。

    待到第四天下午,山海关遣人前来搬救兵的时候,大顺军才如梦方醒。刘宗敏连忙动对清营的攻击,但清军早已准备停当,一万骑兵经遵化,直趋长城,原来攻进长城的口子从容北返。刘宗敏一见鞑子出了长城,天色将晚,也自无法,只得匆匆调集兵马,直趋山海关救援。

    多铎三万大军日夜兼程,两日就到了山海关城下,当夜衔枚疾进,悄然靠近城墙,起突然袭击,那唐通只有八千守军,又被多铎打了个猝不及防,守了不到两个时辰就破了城池。那唐通本是明朝降将,对投降颇有心得,城破之后立时便投降清军。清军以极少的代价就取了山海关重镇。

    袁宗第急率两万骑兵增援山海关,大顺主力则与白广恩姜镶合兵一处,除了留两万兵马守住失而复得的遵化外,大军十万直奔山海关。结果袁宗第山海关以南五十里了阿济格的埋伏,好清军忌惮大顺大军后,袁宗第损了五千骑兵后,脱围而出。

    后清军也没有山海关坚守,守城本不是清军之长,而且清军格外忌惮大顺军的手雷,若要放弃骑兵的优势与大顺军拼消耗守城,怎么也耗不过大顺军。清军此次损失一万七千人,历次大战之堪称损失之,急需喘息。此外满蒙联军蒙古军不可能永久此跟着守城,因此多尔衮令人将山海关城垣大事破坏之后,撤军北去。五月初十,山海关顺利光复。

    于是大顺军宣称对清军取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完胜,称作遵蓟大捷。《大公报》以大幅版面报道了此次大捷,报道声称大顺皇帝御驾亲征,遵化蓟州之间大破清军,杀死清军四万,清军受重创后狼狈逃窜,若不是叛徒汉奸唐通投降鞑子,放鞑子跑出山海关,大顺皇帝本已调集四路兵马,完全可以关内瓮捉鳖,一举歼灭鞑子。报纸当然没好意思说清兵只是损失不到两万,大顺军却是损失万多兵马,战损比例接近1:4。不过鞑子毕竟是退出了关外,送到北京展示的鞑子头颅也是货真价实,老姓谁也不会较真去查事实的真相。因此《大公报》登出遵蓟大捷的消息后,满城沸腾,人们一看这大顺军比大明军牛气的太多了,连“满万不可敌”的鞑子都可以杀败,那这个江山必然是铁打的了。这一来,“平辽公债”一路狂涨,一路突破一两银子、一两一钱银子、一两二钱银子,直到一两三钱银子才堪堪停住。

    此次大捷,自然便要论功行赏。结果将士们的一致呼声之下,这次打赏的不再是银子,而是大顺的“平辽公债”,于是此消息的大力刺激下,公债被热炒到了离谱的一两五钱银子价位。

    大战十天后,消息传到南京,崇祯到南京已经一月,这一日和王承恩各自捧着一份《大公报》,两人不约而同笑出声来。锦衣卫北方的情报系统重建得很快,一应情报源源不断汇集过来,自然知道大顺和大清这一仗是怎么打的。不过习惯了后世的假闻之后,对于金之俊之流的“放卫星”也就见怪不怪,这好歹比大跃进的“亩产万斤”靠谱!

    这次大战大的收获莫过于检验了手雷的实战效果。原来王承恩认为这手雷威力太小,不堪大用,实际上这个手雷大的优点就是简单好使,一学就会,对于骑兵尤其有效。手雷撒出去,往往连人带马都被手雷所伤,万马奔腾的骑兵阵,马匹受伤可能为致命,座下之马一旦扑倒,骑兵失去机动之力,往往转瞬之间或是被杀,或是被奔马踏为肉泥。

    大明朝的事情实太多,也顾不了大顺朝的自吹自擂。大明自己的《明报》即将刊行,崇祯选了冒辟疆作为总编,社长则是委任了钱谦益。

    如今原来许多北京做官的大明臣子都跑到南京来了,其还有一些投效过大顺,这些人的到来令人大为头痛,没有那么多位子啊!再说有也不能给他们。真想设一个类似“顾问委员会”的机构,把这些人养起来。

    可是钱呢?钱从哪里来。算算账,赋税总共才能收万两银子,连现有的开销都不够应付。可要建军,还要建海军,还要搞科技投入,这样那样,花的银子还得自己想办法。

    ;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