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官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七五章、新闻发布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脉》。

    总有一种真实令人关注。

    女记者追踪市委书记灭门事件数月,在几乎采访了她所能采访的任何人----警方、程贵阳、吴荣贵、向左志和一些部门之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写出了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有观点,有关注,有痛楚。

    在她新的文章中,用“把脉”一词(将老中医的医学术语用在分析社会身上似乎不太地道,当然也许恰如其分,当然她把的不是一般肚子里是否有喜或头疼脑热的脉),让人感到新鲜。

    翻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我们知道,健康的成年人安静时一般每分钟脉搏次数是60-80次,感冒发烧或沉疴在身则会发生微妙或巨大变化。

    这些年來,所见所闻天朝人,富裕倒是比一穷二白时候富裕了,脉象却是越來越紊乱复杂。出现这种脉象原因很多,如果说解放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如土改、四清、三反五反一直到“史无前例”的文-革是引起“人体”高烧不退,甚至把人彻底给烧糊涂了是社会病变直接诱因的话,那么,一夜之间国门洞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改革开放”政策则來得更为突然,手舞足蹈间一些农民富了又穷了,最终是官商子弟先钻空子,占尽先机,成为不容置疑的新富翁、新洋人、新贵族和新旧交替的时代宠儿。

    这样说,绝无诽谤攻击改革开放政策之意,政策无疑是好政策,只是之前混乱了几十年,缺乏新政的经验和章法,用中医的话讲大概就是快慢、强弱、深浅与常规有异,即所谓浮、沉、迟、数异常之意,若是调理得当,自然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调理不当,人则精神萎靡,国则蹒跚如一盘散沙。

    女记者在《为社会情绪异变把脉》中写道:

    纵观整个事件,令人痛定思痛。剧烈的变革时期,个体与群体,两种脉络变化莫测,相互作用。

    就在这一惊天命案发生之后,我们注意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对南方粤、沪、苏、浙等发达地区进行社会矛盾调查时发现,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呈现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引起专家、党政干部的普遍担心,他们认为,这首先表现为群众利益从广义上看受到损害的情况比较多发,进而导致社会情绪异变;其次,‘无直接利益冲突’本身的化解非常困难,只能治标,难以治本。有关专家进而分析,一些地方负责干部的责任心流失,是引发这种现象的根源,也是解决此类问題的关键。”

    这份全国影响很大的新锐传媒文章,最先将忧虑深沉的目光与社会责任良心捆绑,奉献出《我国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 参与者只为发泄》(2006年10月17日)这样一篇向高层和社会发出警示的文章。

    虽然文章与制造我市特大命案事件的程贵阳、吴荣贵、向左志三名重大犯罪嫌疑人无关,但从另一角度讲,上述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人所共知的一些社会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

    文章沒有给出答案,但是,“一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事件中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苗头,不少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并沒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借机宣泄,其隐藏的风险不小,必须探索经济手段以外消解社会对立情绪的途径。”

    这样说,例子随手可得。而程贵阳等人刻意制造的市委书记灭门案更是如此。

    这些年來,老百姓的日子普遍好过了,但好象又都憋了一肚子气,呼声最为强烈,而且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的应数贪官污吏和某些地区政府不作为为最。

    原來以为是干部政策或者涉及到某种形象所以不容更改,事实却表明,干部变脸其实异常简单,不过就是上头表一下态的事。

    非不能为,实不为也。

    平日,专门为顺应“主人”的旨意而让干部变脸既不可能,趁着上头指示的机会捎带满足一下大众的呼声,自然成为百姓开“公仆”权力玩笑的唯一出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态度呢?

    在滨江市一些官员(包括村霸之类的村干部)傲慢与固执,只能有两种解释,要么是委任,标明只唯上;要么是差额“选举”,不必担心仕途受到影响。长此以往,这种不拿群众利益当回事的倾向越來越明显。一旦有发泄机会,大家不一哄而起才怪!

    “现在最难办的是,沒有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与有利益诉求的人搅合在一起,一小部分群众因为利益要求采取集体行动,周围几十几百人围观、起哄。扔向警察(官员)的石头,常常來自围观者,而不是上访群众本身。”

    应该说,程贵阳就是一例。

    这个当过十二年市委秘书的人,本身又是作家,生活本來很优裕很体面,但他为什么突然袭击般勾结他的战友做出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罪恶昭彰之罪案呢?

    不满情绪也在一些“精英阶层”蔓延。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社会公认的强势群体竟然也自称是‘弱势群体’,包括企业主、机关里的处科级干部、企业里的工程师、学校校长等等。”

    长期以來,滨江市社会沉疴严重,为缓解社会矛盾,贯彻中央精神,各委办(局)曾多次表示:公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拨打电话投诉,有关部门将做到有诉必应,给上访者(投诉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然而,许多公开的投诉电话都形同虚设,有等于无,即使接通了也大多是一推六二五,态度生硬,毫无耐心与责任可言,冷落了一颗颗求助的心,既然“投诉无门”,谁又敢相信“有诉必应”的诚意?又何谈对人民生命财产或人命关天大事视若父母的承诺呢?

    =================================

    PS:求票求收藏!!!吐槽拉书迷,粉丝无上限!

    v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