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雨公子舌战群寇(下)
又过了几日,分别的时候终于还是来临了()!
不过到了这一天,李乌光倒是没有再说什么让萧让“多留下来几日”的话了。而萧让呢,也乐得“清闲”,所以一大早就率领着使团开始返回大隋了。
“少爷,这‘大隋剩余定理’确实难理解啊!也难怪李乌光学了那么多天还学不会……”
回程的路上,郑清韵对萧让说道。这些日子来,萧让给李乌光讲解“大隋剩余定理”的时候,她也是在场的,所以,她也算是萧让的“学生”之一。只是不同的是,她好像远比李乌光聪明,或者说她的外语天赋远比李乌光的强,所以萧让所都的近百个阿拉伯数字和算术符号,她通通都记住了,只是过程有些不求甚解的意思而已。
至于李乌光?从第四天开始,他好像就已经放弃了“学习”一般,根本不听萧让的讲解了。只是,他每天准时一大早就来萧让这里报到,报到完毕之后,他就拿起笔开始练习他前三天所学的那三十个字符了,仅此而已。
萧让一开始还搞不懂他到底是何种心思,可是慢慢地,他发现了,他知道了这是李乌光所做的正确选择,因为在接下来的几次“测试”中,他的成绩在逐步提升,从开始的只掌握五个阿拉伯数字到后来的十个、十五个、二十个。到大隋使团起程返回东都洛阳的这天,他是已经将全部的三十个字符全部学会了,而且还比郑清韵学得更扎实、牢固!
“也好吧,总算学会了三十个。”
萧让坐在马车上离开平壤城的时候心里暗暗地想道。这段时间相处下来,他发现,李乌光这个人其实也并不是他一开始以为的那样,极度嚣张的一个人。相反,他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还算是比较低调的,之所以当日第一次见面给萧让这么一个感觉,其实与他和萧让之间有“国仇家恨”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作为高句丽国“格物学”上的第一人,他的些许傲气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一旦被萧让完全“收服”了,他也就再没有半点的脾气了,每天只只顾着称呼萧让为“老师”,同时也是以“师礼”待之,甚是恭谨。
“难?呵呵,这只是符号而已,真正的‘大隋剩余定理’,我还没有说到!不过,他应该是没有机夫听了。嗯,清韵,你如果是想学的话,日后我再教你……”
萧让当时其实也就只是那么一说而已,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与李乌光还要再度相见的一天,而且这一次相见的时候,李乌光已经从一个高句丽人变成一个大隋人了。
使团经过一个月的跋涉,终于回到了大隋境内。才刚一入城,萧让就收到了一个异常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当日和他有过一面之缘,并且相谈甚欢的楚国公杨素已经过世了!
“唉,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的,虽然你比历史上多活了一些岁月,可是终究还是逃不出天道的沦回,可惜,实在是可惜啊!”
萧让得知消息后,心里非常感慨地想道。没有人像他一样,提前便知道了杨素的死亡,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心里闪过一丝失落。
看来,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将来还是注定要发生。并不会因为自己这个小小的“胡蝶”就有太大的改变,该要发生的还是会发生的,除非他的身份和地位已经达到了足可以影响整个大隋的程度,那样一来的话,他确实可以完全改变历史的进程。可是他有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了吗?根本没有。现如今,杨广还是大隋的皇帝,而高句丽还是嚣张,并且对着辽东地区虎视眈眈。所以,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伐高战争”还是会发生的!而以杨广“刚愎自用”的性格,他最后不会给率军统领任何自主权的可能性仍然最高,所以第一次伐高战争的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第一次伐高战争失败以后呢?接下来的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伐高战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以至于最后“杨玄感”起义,继而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看来,一切的症结还是在杨广的身上啊!”
萧让心里想到,其实他如果能去影响杨广,那他其实就是有机会影响整个历史的进程了。可是他能影响杨广吗?或者说,他敢影响杨广吗?如果是以前,说不定他还会说“是的”。因为那时候的杨广还不像今天的这般刚愎自用,也不像今天的这般暴戾无情,当时他还是那个没有得到太子之后的晋王殿下,所以臣下的许多意见,他都能听进耳里去的。可是随着他成为了一代暴君,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就连是皇后萧美娘,一般情况下也不敢在他面前再进什么言了。除了每日每夜地待奉好杨广,她剩下的工作,也就只有管理管理后官这样的事情而已。
“算了,既然乱世不可避免,那便多做准备吧”萧让心里想道。
第二天一早便去了楚国公府“吊唁”杨素。在“吊唁”完毕之后,他更是要过了文房四宝,当时就在纸上提道了:“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慷慨成素霓。啸吒起清风。震响骇八荒。奋威蚋四戎。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①
这一首《壮士篇》原本应该是出自西晋时期的张华的,在后世的时候,萧让还相当喜欢这首小诗,所以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曾经像不少人求证这首诗的具体出处,可没有想到根本没有人知道张华时间,更别说是这一首《壮士篇》了,于是萧让心中就有所了然了,看来,这个世界与自己熟知的“历史”也并非完全一致的。又或者说是历史也许完全一致,可是后世的人根本就是搞错了个中的关系了,所以出现在“张冠李戴”的情景。
“算了,反正也还没有人写出来,不如就由有我让这首好诗面世吧……”
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于是萧让再一次将这首豪情万丈的《壮士篇》杜撰了出来()。这一来吧,是让这首诗面世,不至于成为“遗珠”,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杨素的吊唁之情。
杨素毕竟是一代名将嘛,虽然他过世了,可是将这首大气磅礴的《壮士篇》用在他的身上,相信不会有人觉得唐突的。
“好,好诗!‘雨公子’真不愧为我大隋第一才子,我父亲在天有灵,会倍感欣慰的!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