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藏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二章 黄老的指点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量。元代也有影青釉,不过元代影青瓷制作相对就粗了一点,而且整体也显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那么的精细灵巧。烧制的方法也有区别了,元代只有少数采用覆烧,大部分恢复正烧,所以,器物一般口部都有釉,而足部则无釉。造型上是基本沿袭宋代,但盘碗底足大多为很浅的圈足,有的甚至浅近平底。元代影青瓷在装饰上又归于简洁,印花减少,有的改为刻花和划花,很多器物则又光素无花了,少数器皿出现红褐色装饰点。

    董凡了解的东西,也就这么多,一边搜肠刮肚的想着自己书上得来的知识,一边时不时的偷看下黄老的表情。

    “还算做了点功课。”黄老听到董凡说了这么多,到是点了点头。

    董凡听了这话,知道自己算是过关了,但也没答话。

    “要学收藏,学鉴定,首先就得对你要入手的东西,有很多的了解。不只是器物的形状啊,装饰风格这些。重要是是对器物的发展过程,当时的时代背景,你要知道。我没要求你去了解影青釉,你也能知道这么多,可见你现在是真正开始喜欢从事这一行了。”黄老这次看来是对董凡的表现很满意的说?

    “我知道了。”董凡对这话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你要是单纯的去找东西,随便什么都要,那你只能说你什么都搞不成。董凡现在对自己的知识的渴望,超过任何一个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原因很简单,只有多了解,多接触,多看,他才能知道,自己的异能,在那个方面最为有用。由于黄老是让董凡从瓷器入手的,也由于中国的瓷器市场是很大的,董凡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见到过的东西,留意起来。其实他自己都没发现,这也是他心态的一个变化。他从当初的只想着发财,变的对些东西感兴趣了!从当时的什么都看,到现在的从自己喜欢的入手,这才是真正学收藏的人重要的蜕变。许多年以后,董凡都不能忘了在黄老这里学到的东西,不只是知识,更有做人和心态!

    “既然你答应了人家,我也就多给你说几句。影青釉的器型一般来说多见于杯碗盘碟、执壸、盏托、瓜棱罐、瓷枕、盒子、盖瓶等等。你要知道,你要鉴定一个东西的同时,从器型上来看,就能知道这东西是那个时代的。知道这些,还不够,你还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那个时代那个窑口出的。不同的窑口,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这些,你都得自己去学!影青釉真正好东西,也就是我们说的湖田窑,是温润如玉,而不是亮丽。真正的影青釉,你用手拿着对着光,是能看的透过瓷器看的到你的手!就好比极富水头的白玉一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清朝时候的瓷器,大多的流传下来的。而宋代则不同,基本上都是出土而来的!”黄老一想,一边说着,似乎真的就有一个影青釉放在他面前来给他点评一样!

    注:

    正烧:1、元代称仰烧。瓷器装烧方法之一,与覆烧相对而言。坯件仰放在垫饼上放入匣钵中,再把匣钵一个个堆垛起来入窑焙烧,这种装烧瓷器的方法,称正烧。正烧的器物口缘都有釉而底足露胎。

    2、指瓷器烧成制度合理,温度、气氛和压力的控制合适,制品既不生烧,也不过烧而言。

    覆烧:覆烧是瓷器烧造方法之一,与正烧相对,也称反烧或伏烧,是把碗盘一类坯件反扣在窑具的技烧方法.分为釉口覆烧和芒口覆烧两种。釉口覆烧最晚不过南朝,有两种,一为无匣裸烧,流行于四川延续至宋。唐代山西平定窑、浑源窑,五代至金河北磁县观台窑均使用此法。二为砂垫覆烧,发现于南宋四川瓷峰窑和河北磁县观台窑。芒口覆烧最早见于江西南朝洪州窑对口烧。北宋芒口覆烧亦起源于定窑,辽代开始广泛流传,后因芒口覆烧法易留下粗糙的芒口,影响瓷器的美观,南宋后期渐被淘汰。

    (备注解释来自百度词条,大家多个了解就行了!我每次传的时候都检查,没想到还是有那么多错别字,真晕!呵呵,谢谢文霜的提醒!大家多多包涵,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留言!弱弱说句,现在才新书第18名,大伙帮个忙冲上13呗,嘿嘿,谢谢了哈!)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