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的女红是从去年渐渐学起来的。*非常文学*
比起绣花,春华更喜欢的是如学习一门技艺一样的,懂得如何区分布料丝线,如何裁布作衣这样实际的有“建设性”的技能——而不是仅仅学会如何给衣襟袖口绣两道花边。
学会了做衣服,好歹缝缝补补是门实用的技能,还有拿这个补贴家用的。学绣花却是更小众些的消遣,奉行实用主义的妹子,自然是一点也提不起兴趣。
这年头没有成衣,或者说就算有也不流行,大多数时候,平民都是自己动手做衣,好些的人家也不过是到了大日子里的服饰才叫上裁缝给做个礼服。
就连嫁衣,大多数姑娘还都是自己缝的呢!
去年的时候初学针线,她便先拿二弟小孩的衣物练手,然后给家里每个人都做了双袜袋。
对绣花的热情却高不起来。
但有些事儿就算你不想,就算你知道这是封建地主家的小姐们瞎折腾,也无法逃避,为了挤入到这个阶层社交,也得必须给“锦上添花”。
此刻,时间一闪已是这年的开春,上层贵妇间的活动自然少不了,接二连三便是上已,踏青,总有寻了名头到各府上邀请的。
山氏自然不会是这些场面上的稀客,她还正有一个七岁的女儿正要慢慢给引到这个圈子里来。在她错过的三年里,却也没和县中各家断过关系,多代的联姻,这里出挑一点的好人家基本都做过亲戚。
这一次是在王家老夫人的花甲大寿,老太太儿孙满堂,三儿一女,嫡长子王冒是她所生,正是如今王家的主心骨,为母亲办起寿辰也自不减了排场。
地方上的各名门自不会少了相邀,特别如张家山氏这样已经当家作主,在自家说一不二的夫人,而虽则是世家间的私人宴会,女眷中却又必请了如今县令之妻韩氏来作为上宾。
"第一夫人"给寿星王老夫人首先祝贺,身后带着一双儿女也纷纷给见礼。
春华初见这场面,不由对看了几眼,便听其母说道,"那位夫人来这里走动,也是与其丈夫的援助。"
这道理她自然懂,县官是由他地来的人,在本县无依无靠,就算是到了现代,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也总要"深入基层"。
这年头当官的都是士族出身,通俗点说,就是这时代做官的都是地主家的孩子。
春华寻思着小声问母亲,"当年父亲于任上,阿母也便是这样辛勤的吧?"
山氏想到往事,抿唇一笑。
张家自然也要去给王老太太贺寿,母亲祝贺一番后,和王家老太太说了几句话,这位老太太毕竟是年纪大了,这样的庆生对她来说是高兴,也是种折腾。.
通常这时候都是王家的几个媳妇与客人的对话更多些。
长子媳是妯娌间第一得意人,对上张家夫人,也自有她先搭问的余地。
故而这位长脸太太王夫人,还算和善地问道,"前些年听闻你家老太爷去了,府上还去致奠,如今您家出了孝,总算是能见上您了。"
山氏也客气着,"劳您惦记了,算来我与夫人也都是同年嫁来温县的。"
王夫人也顺着她话套交情,"可不是,说来一转这么些年,这便是您闺女吧?都那么大了。"
虽然是同年嫁来本地,但山氏出嫁后便长时间跟着丈夫在外任上,如今这样的友善,不过是两位夫人身份地位还算旗鼓相当,一县之内各家间多少会接触。
听王夫人这么说,春华识相地上来给诸位夫人见礼,连讨老太太开心的贺词都是现成打好腹稿的。
又由下人给奉上针线,"这全是春华的一片心意,手艺不精,还望老太太别嫌弃。"
也算是她为挤入社交圈的必须作业了,无论兴趣,硬生生被她妈逼了两个多月。
奉上的这几只锦袋香囊其实说来也是讨巧,刺绣其次,对实用性地裁衣春华却是感兴趣的,便多用拼布代替大片的刺绣,她的结打的又不错,竟然还算美观。
在众妇人间传看了遍后,都道山氏把女儿教的好,心灵手巧。
山氏晾了女儿一眼,显然也知道她刺绣不行,小片便罢了,正正经经让她描了花样子的绣,不定绣成什么呢。
本来就不见她喜欢绣花,就算逼了她两三个月,要这么短时间就能绣得上什么,也真对她苛求了。
算了,讨巧就讨巧吧,对于一个七岁的女孩来说也很不错了。
大人间继续的走动联络,至于小孩不久她便也得了这家老太太的一句话,"去园子里见见你那些年轻的姐妹们吧,和我们在一起也闷了不?"
您这么说,我就算想说是也不行呀。
春华觉得有些可惜,原本还想多看看旁家,如今只好规规矩矩地拜过,"哪如老夫人您说的,在这儿可是沾了您寿星的福气,可既然长者您让我去见见姐妹,我又哪能拂了您的意呢?"
“听听这小丫头多会说话,”王老太太回头与众媳妇笑指,又对山氏说,“可是您会教孩子了。”
“老夫人可别这么说,她可最不经人夸。”
出来时,这老太太还欢喜地让下人给她饮了蜜水。
春华心里也清楚,通常不怯场,长相也好的小孩总更讨喜些,但说到底,还是因为她家父母的身份地位。
如果她不是张家女儿,就不会有到这个阶层说话的份;不是山氏嫡出,也当不得在那么多正室夫人面前不得白眼地顺畅说话。
后来她才发现嫡庶论的一套在内院贵妇交际圈的影响力的确是不容小觑。
鉴于这些能够有脸面到外走动的夫人们大多只会是正室,平时在自己的小院里和“勾人的狐狸精”们各种膈应,各种抢老公抢生儿子,到了外面的交际场合,作为长辈自然不会为难小孩,但一个个都是大房,又怎么会真心看得上小三生的庶子女们。
一看到别人家的庶子,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和自己亲生孩子抢资源抢关注的庶子。
哪怕这时代的法律的确是保护正室嫡子,但又要回到本质问题了——如果从来没有正室吃过亏,立这个法做什么?
又例如汉朝有规定商人不得使用的用具服饰,可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因为这个被定罪的商人。
三**系,说到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