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民工的五彩生活(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节第(4/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2006年,三(9)班学生肖显设计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随机存储器在拐杖中的应用”荣获湖北省第十一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三等奖。在同年进行的全国数学、物理奥赛中,宜都一**有17人次获全国大奖。在宜昌市第五届青少年科技节竞赛活动中,共有24人次在不同项目中获奖,其中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9人次。

    设施

    宜都市一中1998年3月易地兴建,2000年元月整体搬迁,现校园占地面积116亩,建筑面积23470平方米,拥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和省内一流的教学设施,高标准装备了校内微机网络工程、校园路灯系统、区域性广播系统、通讯系统以及闭路双控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

    团队

    宜都市一中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按“品高为先,学富为本”的要求,已逐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在岗教职工200余人。

    宜都一中正在快速地成长,她的成长已经被一代的一代的宜都学子所证明。近几年来,宜都一中更加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多人被清华北大录取。现有学生3000余人,其中高一、高二、高三各约1000人。

    在职特级教师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览 (资料较旧,与事实略有出入)

    特级教师:李光林

    湖北省骨干教师:徐振祥

    宜昌市学科带头人:陈先凤、白万钰、肖振斌、张海德、邓旭光、吴发平、徐振祥

    宜都市学科带头人:许地林、程仁新、何阳平、李从鉴、徐振祥、姜宏益、吴家强、陈先凤、白万钰、王斌、杨邦俊、邓旭光、吴发平、杨平、李德新、艾进、江世海、杨宁

    宜都市骨干教师:陈永华、付士金、胡锦云、陈云、王家圣、许文素、刘宜兵、陈长勇、姜宏益、马勇、杨世清、邹安桂、孔晓燕、蔡琼、邓帮红、郑杰、张海德、兰林、张祥进、王文平、别之青、邓斌、刘克金、周朴华、倪强、胡必年、肖源、杨常平、刘兴惠、李际平、吴琼、向阳、杨开珍、杨邦宏、郭和平、胡红兵、聂方美、敖群昌、张万辉、程仁华(截至2007-04-02)

    一、沐浴春风获新生

    1949年7月,宜都解放,我校由人民政府接管。8月,全校教职员工参加了人民政府主办的“暑期教师讲习会”。 结业后,原教职员工基本留用。随后,县委委派解放前曾在宜都一带搞党的地下工作的王素任本校校长。又经县委决定,将湖北省私立宜都清江中学(由曹子龙兄弟在抗战胜利后于私立宜都清江中学原址办的,不是本校之前身)并入本校。仍用“宜都县立初级中学”校名,暂用旧学制,教材是新编的临时课本。当年9月如期开学,当年录取新生238名,分甲、乙、丙、丁、戊五个班 每班40余人,乙班为女生班,戊班全是城关镇的学生,其他三个班为各乡镇的学生。当时全校在籍学生16个班759人,教职员工6年12月20日,县政府授予学校“宜都县立初级中学”的校印,从此,这一天也被定为我校的校庆日。

    一经解放,本校即着手破除旧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学秩序,遵照并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计划、指示等,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切实向工农开门,肃清封建教育思想,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投身革命运动,学习时事政治,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致力改革教学。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学校领导体制,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会议,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废除训育处,设教务处(后改为教导处)、总务处两处。取消公民课,开设政治课,讲授《共同纲领》、社会发展史和时事政策。提倡劳动教育,开展艰苦建校等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轮流劳动,拆旧楼,平场地。1950年冬,我县普遍展开了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全校师生组成三个宣传队,带了腰鼓、秧歌、快板、歌咏等文艺节目,分赴农村慰问演出,还参与斗地主,丈量土地,既配合运动开展宣传,又直接经受锻炼。1949年下学期和1950年冬季,不少学生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干。1951年,全校师生慷慨解囊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

    1952年春,增办一年制短师和三年制初师各一个班。从这年起 改为秋季始业,秋季新招的一年级实行新学制,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此时,学校已有较大发展,在籍学生已发展到20个班1093人。由于切实向工农开门,招生时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对其确有困难者评发人民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费等,学生中工农子女的入学率得以逐年增加。此时,董化接任了本校的校长。

    1952年寒假,全校教职员除几位老病者外,均赴省(武昌)参加思想改造运动。全省3000多名中学教师参加,时任湖北省的省委书记、省长**专程到会作了《人民教师必须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报告;省政府副主席程坦亲自主持,省委宣传部长、教育厅长等负责日常工作。会议历时100天,共分三个阶段:一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正面宣传,打破对思想改造的顾虑,端正学习态度;二是痛下决心,大胆揭露自己的旧思想(重点是封建思想、奴化思想和法西斯思想),亮出病患,以备治疗;三是用工人阶级思想自我检讨、分析批判。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都有与时俱进、改造自己的强烈愿望,加之感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便自觉“敞开心扉给人看”,“竞扫秽瑕换新天”,“金丹换骨脱凡身”。1953年4月,思想改造运动结束,教师返校,开学上课。

    学校各种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自1950年在校建团以来,到1953年时,已发展团员104人,而且建立了团总支部。在校少先队员人数也较1950年建队时大有增加。学生会1953年建立,在配合学校行政组织学生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时,广大学生勤奋向学,蔚成风气;全校教师通过解放以来的各项政治运动,提高了思想觉悟,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此时,在校内,最高决策机构是由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负责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计划、规定,制定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校八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