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礼仪早已打倒,然庙会依然热闹异常。
从以丝帛上贡而论,虽青州贡丝,徐州贡黑缯、黑经白纬缯,扬州贡贝纹锦,而独荆州贡玄玑组,四千多年前荆州丝织印染有成,与雷氏教化不无关系。从以丝帛交国课,以生丝贸易而论,西陵峡区无任何一地比苟家垭更早。就蚕丝弹性、韧度、光泽、柔滑度而言,西陵乃至九州,无任何一地之蚕丝比垭丝质地更优。雷氏为雷祖、蚕神、先蚕乃民间所奉,嫘祖为轩辕所赐,与后稷齐名。天下凡有桑蚕之地,皆应设庙祭祀嫘祖,然嫘祖故里究其实地,岂有他地合于苟家垭者也!
为什么说嫘祖是远安人?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乃黄帝正妃。也就是说,当海内外中华儿女无一例外地称黄帝是自家始祖的时候,也就应该明白华人无一例外的是嫘祖的子孙,嫘祖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母亲。
我们说嫘祖是远安人,有如下理由: 先从地域上看,据著名史学家顾吉刚主编出版的《传说中的中国地图》所示,古西陵就是当今以宜昌为中心的西陵山脉,西陵峡也因此而得名。而我县的苟家垭镇(现更名为荷花镇)就处于西陵山北部,属古西陵范围。既然嫘祖是西陵之女,那么,嫘祖就有可能出生在荷花镇。
再从丝绸文明发展的源流看,荷花镇桑蚕历史可谓非常悠久。荷花镇蚕丝声名卓著,史称“垭丝”,历来为皇室贡品。《湖北通史》上说,宋代以来,荷花镇周边地区乃至整个鄂西和川东的蚕丝均以“垭丝”命名,从而走出大三峡,以至远销英、法、印度、中东等地。由此可见,荷花镇的蚕丝在丝绸文化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毫无疑问,“垭丝“的产生及其中心地位的形成是大大早于文字记载的,完全是能够追溯到远古黄帝时代的。
其三从黄帝活动的区域看,黄帝很容易移驾荷花镇而临幸嫘祖。《史记》称: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远安人都明白,我县的地理位置恰恰就在荆山之阳,也就是荆山南麓。荆山与西陵山相交于沮水,光临荆山南麓的黄帝受不了南方的酷热,自然要向地方征收柔软凉爽的丝绸以取代粗糙的兽皮和麻布。在这种时候,发明丝绸的嫘祖名声当然会如雷贯耳,黄帝焉能无动于衷?焉能不亲自到苟家垭去会一会窈窕淑女?历史学家的研究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家王震中得出结论说,黄帝族在其较早时期,有一支南下到长江中游的宜昌地区,与西陵部落通婚。
民间相传,被视为“中华民族母亲”的轩辕帝正妃嫘祖就出生在望家村,轩辕帝迎娶嫘祖时曾在这里驻足。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传说中嫘祖生日,这一天,村民们都要赶往荷花镇嫘祖庙前大戏3天朝拜祭祀,千百年来历久不衰。嫘祖是植桑、养蚕、缫丝技术的发明者,望家村民至今保留着家家种桑养蚕的习惯,全村桑园面积有1200亩,这里出产的“垭丝”是闻名海内外的丝绸上品。
望家村地处“远安百万亩林海”的中心,村内有国家3a级景区--灵龙峡景区。这里古树参天,藤丝繁茂,景致诱人,植被覆盖率高达95%。最具震撼力还数景区内的自然奇观--灵龙峡大拐弯峡谷。这个封闭式峡谷沿岸悬崖高耸,峭壁纵横,花奇草异,古树参天。在长达10公里的峡谷中,河水奔涌起伏,险滩多达20余处,且每一险滩都紧连一个静水潭,颇有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气势和神韵。景区主打产品灵龙峡漂流最受游客欢迎,年接待量达到目10多万人次。
黑沟怪石坡主题公园是望家村另一处生态旅游资源。公园分为怪石、森林生态、高山草地三大景观区。怪石景观区是公园的核心区域,奇岩怪石达2000余尊,其形态如精心打磨而成的大型工艺展品,单体造型似禽、似兽、似塔林、似蘑菇,群体状如石林、兵马佣,丰富多样,号称“楚天一绝”。更令人称奇的是,许多怪石中还嵌有距今4亿年的震旦角石。这些化石形态各异,有的状如竹笋,有的形如昆虫……告诉人们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置临沮县时,其故城据清同治五年《远安县志》记载,在今城“西北三十五里罗汉峪外,堰头河宅后三里许,今土名铁金熔、黄家台。”经查,“堰头河”系指今棚镇闸门口这一引水河渠。“宅”系指抗日战争后期被毁之覃宅大院。“宅后三里许”又早以没名的“铁金熔、黄家”,是今县砖瓦厂及厂西黄家山一带。当年曾有“土人耕田,每掘得城砖三五块及二三块不等。” 70年代初,县砖瓦厂建厂期间,也曾挖出过城砖,这与历史记载并非巧合。此其一也。临沮仓廒故址在徐家棚上一里许之仓前、仓后间。旧县志中有诗日:“城迁谁问高低碟,廒废犹呼前后仓”,“仓前”、“仓后”之名至今犹存。作为旧时县衙重要组成部分的官仓,决不会建在离县衙很远的地方。此其二。其三,旧县志中明确记载:“汉临沮演武场在徐家棚市上半里许”。演武场同仓廒一样,是旧时衙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能离官府治所很远。由于该城依山傍水,置于沮水故河道之上,“地系沙砾,建置非宜”,故常有水患之忧。尽管如此,但作为有史可查的远安历史上第一个县治所在地,在这里的时间竟长达540多年。
东晋隆安末(公元401年)迁治于沮河西岸今旧县亭子山上,同时改临沮县为高安县。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又易名远安。“百尺亭台耸,巍巍镇一方”。城池虽小,却仍为一县之首府而号令远安四乡达920年之久。
元英宗至治年间(约在公元1322年前后),当时地方行政长官(达鲁花赤)沙班迁治亭子山下,不久即为兵毁。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邑侯大有曾修复。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邑侯何盘又重修。1465年,亭子山下之远安县城,遭刘千斤(刘通)、石和尚(石龙)所率荆襄农民起义军的攻击而陷落。义军虽被尚书白圭率重兵残酷镇压,但慑于农民军的声威,在亭子山下为城146年后,不得已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县城再次沿沮河南迁至东庄坪。
原东庄坪城址即“今之北关”,土城路乃“旧土城其遗址也”。当时治所的中心点在今北门外县机械厂所在地胡家山这一带。当时以《远安旧城》为题的诗中这样写到:“群山绕廓远,一径小烟霞。高阜通民舍,平坡置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