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民工的五彩生活(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节第(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南北朝时期,县域建制随王朝更迭而屡有变化。在此期间,县域内先后有方山县、宜昌县、盐水县、巴山县等建制,或一县单置,或数县并立。(佷山)“改为方山县,寻废,复佷山县”(乾隆本《长阳县志》卷一)。“盐水,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巴山,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隋书》卷三十一890页),县治也一度迁至资丘等地。隋朝统一全国后,于开皇八年(588)置长杨县,隶属南郡(据《隋书》卷三十一888页),县治迁至龙舟坪。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睦州,并置巴山、盐水二县。八年(625年)州废,省盐水,以长阳、巴山隶东松州,……贞观八年(634年),废东松州,长阳改隶峡州夷陵郡,……。天宝八载(749年)省巴山入长阳”(《唐书》卷四十1028页)。长阳作为县名于唐朝见诸史书,并延用至今。

    五代时,藩镇割据,高季兴父子建立荆南(南平),长阳隶属江陵府峡州(据《十国春秋》卷一百一十二1623页)。宋朝,长阳隶属荆湖北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页)。元朝,长阳隶属荆湖北道峡州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页)。

    明朝,长阳隶属湖广行省荆州府夷陵州(据《明史》卷四十四1081、1082页)。清朝,“长阳,雍正六年(1728年)属湖北布政使司直隶之归州”,“十三年(1735年),宜昌升为府,……长阳、兴山、巴东来属”(《清史稿-地理志》)。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湖北分设江汉、襄阳、荆南3道,共辖69县,长阳隶属荆南道。后分全省为11和8个行政督察区,长阳先后属第九、第六督察区。土地革命时期,先后建立了四届县委、三届县苏维埃政府(包括长巴县苏维埃政府),苏区面积一度达到3300平方公里(现属长阳的有2300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县总面积的80%。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矿种有铁、锰、汞、煤等30余种,拥有大型铁矿床火烧坪铁矿和中国第七大锰田古城锰矿,其中尤以煤炭最为丰富,已探明储量1。3亿多吨,煤炭业一直是长阳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1989年,长阳被纳入中国一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长阳煤炭资源分布较广,全县11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盛产煤炭,且开采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清朝乾隆19年,长阳就有了煤炭开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后,长阳煤炭工业在1997年达到顶峰,全县煤炭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38万吨,矿井总数达到21年,关闭和取缔了一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全县煤矿矿井总数下降到55处,全县共投入整改资金1300余万元,55处矿井全部配置了系统完备的安全设施。

    水电资源

    长阳县水电理论总蕴藏量为400万kw,其中小流域近期可开发1年,长阳被列为全国100个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是长阳初级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县巩固阶段。先后新建了黄柏山竹元坪电站、鸭子口东流溪电站、资丘镇关门岩电站、三背河水库电站、洞湾电站、酒甄子水电站。1995年,长阳被列为全省4个电力扶贫县之一,通过实施电力扶贫工程,全县最后的天齐、黄沿、虎颈口、九龙、三岔湾、塘坊河、黄草坪、下溪口等8个无电村和106个无电组实现了通电。1998年,对全县农村电网进行了规范性改造。

    长阳,物种繁多,县域内各类动物种类1000多种、植物种类3000多种,其中有金钱豹、蟒、红豆杉、珙桐、银杏、苏铁、水杉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长阳生态优良,植被保护完好,拥有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和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3。6%。清江水体质量良好,整体水质达到国家Ⅱ级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长阳农业生产渊远流长。

    早在3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自巴务相在此开疆拓土,建国立都,其后裔繁衍昌盛,刀耕火种,创立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巴国文明。数朝更替,绵延数千年,直至清雍正“改土归流”后,打破地区封锁,县内土地开垦年增,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至乾隆年间,全县人均占有耕地达3亩有余。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并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生产力逐步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7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万吨,达到109777吨,比1949年增长2。4倍,人均占有粮食289公斤,比1949年增长1。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高涨。1998年,全县人民挣脱千年贫困,解决了温饱,当年粮食种植面积77。6万亩,实现产量17。46万吨,全县人均占有粮食416公斤,农村人平纯收入1636元。

    千百年来,长阳人积累了深厚的巴文化底蕴,有“歌舞之乡”之美誉。域内民风淳朴,习俗奇特,以歌舞祭奠亡灵的跳丧舞、哭泣庆贺婚嫁的哭嫁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独具魅力。有高亢激昂的山歌,典雅隽秀的南曲,欢快炽热的吹打乐,婀娜秀美的花鼓子。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土家文化“三件宝”。1998 年,长阳被授予“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称号。

    土家先民以善于射猎著称,而每次打猎前都要祭祀猎神(称“梅山娘娘”)。传说她生前擅长狩猎,死后成为猎神,受敬供以保佑多获猎物和防止野兽害人。她的神位设在房屋外的右侧,用三块砖合成。敬她时,猎人必须衣着整齐,将所获野物供祭。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土家族崇拜多神:“山神土地”管坡上五谷;“家先土地”管家禽家畜;“五谷神”管五谷的神祗;“阿密嫲妈”管保小孩的成长;“四官神”是致富神管六畜。在土家族地区有不少类似白虎山、白虎堂等带有白虎二字的地名,这是土家族宗教的反映。这种宗教称白虎宗教。传说白虎有两种,一种叫行堂白虎,一种叫坐堂白虎。坐堂白虎,坐镇厅堂,是要“敬”的;行堂白虎,破门而入,凶恶无比,是要“赶白虎和“赶”白虎,是根据古代巴人遗留的传说形成的。

    又名“巴渝舞”,本地土家族又叫“撒忧儿嗬”,其特点是: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衰,唱腔高亢,舞姿粗犷,体现了土家儿女的淳朴和憨厚;其形式为:一人掌鼓,众人对跳,由掌鼓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