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城镇按店铺和房屋的所在地区的等级课税,用于资助城镇小学。也就是说商铺规模越大,营利越高,上交税收的程度也会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在阎锡山的治理下,山西各县行政开支里面,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是最大的。有些比重在县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以上。有的高的甚至超过60%。这样的比重在后世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而受教育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各级行政官员升迁重要指标之一。从民国1年到历史上的民国19年(也就是1912年到1930年)。山西平均每年在教育经费上的支出速度保持着1648的高速增长。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灾荒年份出现的少量负增长,拉低了平均增长速度。不过即使是灾荒年份出现负增长,也不会下降得太多。
像经济发展好的年份,比如说欧战结束的1919年,比起1918年,教育上的投入一年就增长了43%以上。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山西义务教育的分布比较平衡。
很难出现城市里面建高楼大厦,乡村里面连合适的课桌都没有的情况。总体上山西农村与城镇义务教育投入比重达到8tZ以上。城镇的条件就算好一些,也没有出现教育资源极度向城市倾斜的情况。
想起后世农民工的子弟在城市上学的时候遭遇到的各种对待,叶重也不禁有些感叹。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