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白蛇传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1章、无题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宁采臣没心没肺了,歪歪嘴,随硬吐出了一个方法,还是极科学的方法。

    古代“滴血认亲”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滴骨法,另一种叫合血法。

    滴骨法,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实例记载,是指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上,观察是否渗入,如能渗入则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统关系。《洗冤集录》记载: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合血法大约出现在明代,是指双方都是活人时,将两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内,看是否凝为一体,如凝为一体就说明存在亲子兄弟关系。《南史》记载着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综滴骨认亲的故事: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齐宫东昏候的妃子,因其貌美又有才学,被武帝看中,入宫后七月即生下萧综,宫中都怀疑非武帝亲生,萧综长大以后,去盗掘东昏候的坟墓,刨出尸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见其果真能渗入尸骨中,萧综半信半疑,后又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用自己的血在儿子的尸骨进行试验,血液仍能渗入骨中;于是深信不疑。后来萧综投奔北魏,改名萧缵,并表示要为东昏候服丧三年。萧综是否为东昏候的亲生子,不再重要,现更已无法考证。但滴血认亲的不科学性,已为人之公认。

    “滴血认亲”是古代的检验方法,但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分析,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

    但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科学手段的缺乏,而能将滴血认亲运用到法医勘验实践中已经很了不起,在古人所处的时代仍不失为先进方法。

    但是,什么都是相对的·对古人是先进的。但是宁采臣这厕可不是古人。

    别的不说,这O型血,他是知道的,而且万一宋徽宗是AB型血·赵煊的生母为O型血,那乐子可就大了。

    然而现在宁采取根本就没想那么多,他只是出主意。怎么干,他就不管了。

    现在对他来说,而是郑贵妃为了招待他,特意准备的这一桌美食更重要。

    吃不了没关系啊!他可以打包。

    以前人们都说鹅肝是美味,宁采臣也买过。

    不好吃。

    原来不是不好吃·而是做得好不好吃。

    单单是这调味的蜂蜜来说。

    不甜,与后世那甜得可以腻死人的蜂蜜一比,简直就是一“假货”,但是这“假”的就是好吃。

    看上去只顾吃喝的宁采臣没心没肺,一点儿都不关心大宋的未来。也不在乎这太子是谁当。

    实际上,是宁采臣比谁都明白,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验得出太子是“假”的。

    大相国寺谋划了这么久,又怎么可能让一滴血毁了他们的心血。都是法力在身的人物·掉包也好,使鲜血相融也好,对他们都不是什么难事。

    既然在这一点上·一切都已注定,宁采臣又何必枉做小人。自然还是这美食更加重要了。

    而最重要的一点,宁采臣自己也不觉得太子是假货,大相国寺要是把这都能弄错了,那他们也不用混了。

    这太子这么小便离开了父母,本身便值得同情,即便是不喜欢,宁采臣也不会帮着别人,让他真正地失去父母。

    做大事不拘小节,看来他还不是做大事的料。

    宁采臣知道这点·他依然不准备参与。

    “陛下驾临椒园。”这是贴身太监的声音。

    赵佶来了,宁采臣自然是要迎接的,反正是给娘娘“讲书”,这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只是刚刚准备迎驾,宁采臣便看到光洁如镜面的一碟碟碗盘。

    这,这可不好看。

    想把这菜放回去吧!别说时间上来不及·他也舍不得。

    干脆,躲吧!

    这一躲,宁采臣很是看了一出好戏。

    裸舞。

    实在是看不出这郑贵妃竟然这么开放,把自己的宫女训练成了裸舞女。难怪她可以抓住赵佶的心了。

    艺术性、色心,揉为一体,这要是勾不住赵佶也就怪了。

    宁采臣知道自己不是柳下惠,自然是不会傻傻地看完再走。在赵佶玩性正浓时,他便偷偷溜走了。

    他可不想好容易从天牢中出来,又因为不小心再进去。而且今天的场景,他更是解释不了。皇上的女人在脱衣服,你躲在一边偷看,这还用解释?无须解释。

    进出椒园都要看到那处佛塔,里面是那种情况,没人注意这儿,宁采臣偷偷溜了进去。这佛塔中供奉的竟然是三世佛。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对象,俗称“三宝佛”。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的,因此三世佛分为以空间计算的“横三世佛”与以时间计算的“纵三世佛”。

    这里供奉的是纵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墙上有壁画,画中的燃灯佛化作一座门,门半掩。

    宁采臣一进去,那半掩的门竟然关上了。

    所以,宁采臣进来后看到的只是一座佛殿,正常的佛画。从头看到脚,宁采臣都没有察觉到奇异的地方。

    难道真的只是一座普通的佛塔?

    一边宁采臣不觉得这会只是一座普通的佛塔,没有道理,费了那么大的功夫,只在皇宫大内建了这么一座普通的佛塔,这也太不正常了。

    事有反常便为妖。

    可另一方面,又同样有证据证明这极可能真的只是一座普通的佛塔。赵佶是个祟道之人,自他为帝,这皇宫大内便没断过道士的行踪。

    如果佛门在这儿动手脚,没理由道门会不出面。

    所以单从这点上说,这佛塔有可能真的仅仅是座佛塔。

    宁采臣在打这座佛塔的主意,试图找出点好处来,但是他却不知道同样有人在打他的主意。

    赵佶身边有个极受宠信的道士,人称徐道士。

    此时徐道士没有在宫中,而是回了山上。

    他身前坐着一个鹤发童颜的道士,不过这道士却是一脸憔粹,一点儿都不像是有道高真。

    “师兄,怎么样了。”徐道士问了。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