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十五章 古怪的婚礼(下)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作坊还好,倒是那两个举子……”张大舅摇了摇头。

    “怎么啦?”

    “他们讲经义倒头头是道,经营之道却不善长,让他们做管事的,我很担心,至于算术之道,又非是他们所能精通,做账房都差了些。并且两人心大,还想省试殿试高中,最少特奏名制高中,因此对管理作坊之事,不屑为之。”

    张大舅也没有在意,无能就无能,权当养两个吃白饭的,索性最后不让他们管事,到时候给两个钱,让他们安心读书得了,省得碍手碍脚。

    但这个大出郑朗意料之外,蹙起眉头,思考了好一会儿道:“不行,你对他们说,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家没有治好,也许能说种种天运不利。眼下给了他们一个治家治坊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读书科考为了什么?考中功名,辅佐君王安邦立业,非是替国家养一条蠹虫。国家想找能吏难,想找蠹虫太容易了,我不喜欢。更不想这条善举,因为这些人,导致各个大户反感,最后崩溃。若不改,请他们继续过以前那种清贫的生活。两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遍天下皆是。”

    “是不是过激了?”

    “不过激,我在京城时与张榜眼恐怕将事情想得太过简单,”说着揉脑袋,看看这条举措,多好啦,居然出现了问题。自家抱定想法将这些老举子们当白痴圈养,可其他人家愿意么?

    不但张家庄,宋州那边又请了几个举子,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

    读书!读个屁,都到了这种年龄,有几个人能出人头地,为什么不主动替自己家中的妻儿老小想一想!

    张家大舅迟疑了一下,郑朗道:“那就不用急,改天我作一篇《齐家论》,论述此事。”

    外侄子观点也合张大舅心意,当年自己若做一个书呆子,不好好经营家业,一次次科考未中之后,现在家中成了什么?外侄子不查自家店铺的账,不引进刻丝织女,郑家有没有今天的富裕?

    郑朗又问道:“宋州那边如何?”

    “钱帛全部送到宋州,夏粮还未成熟,具体的事,我派人盯好。”

    看到家中两个举子的情况,张大舅对那边四个举子也不大放心了。送走了大舅,郑朗看着二小,问:“司马三郎,王三郎,看到没有,仅此一举,就有想不到的弊端。”

    “状元,也非是他们不会齐家,乃好高骛远,认为自己一定会一朝得中,身为地方大吏或者朝廷重员,才放不下身架。”司马光很公正的做了一句评价。

    “也是一点,你说得有道理,”郑朗怜爱的抚摸了一下他的脑袋,能想到这方面,很不错了,毕竟才是十五岁的孩子,非是自己。又说道:“但可不可能?”

    “不可能,象他们这样,除非是朝廷广开恩科,将所有老年举子破格录取,若按正常科考程序,千不中一也。”

    “破格录取对否?”

    “不对,虽然陛下仁爱,然此举必使冗官加重,又,至今未中,学业天赋不足,又,这类举子不顾家贫埋头苦读,失了夫子孝悌之心,无有孝悌,何来爱民?即便家贫于天运也,然机遇来临依不珍惜,亦无孝悌体贴之心,既便高中,足成一老饕餮也。”

    听到老饕餮,郑朗大笑,夫子有的话真的很让他欣赏,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贪,诚不欺我也。马上小皇帝就会用到几个又狠贪又懒又惫赖的老宰相了。

    有些人到老年时,是容易变得贪婪的,比如范讽!

    司马光又说道:“依我之见,对陛下进行强行劝阻,即便开恩科,五十名足矣。然而状元与榜眼无需多事。”

    包括联名上奏都是错误的。

    看到没有,马上有可能被这些老举子们变成了一场闹剧。

    王安石道:“司马三郎,我认为非也。未必所有贫困举子皆是如此,例如范仲淹,例如欧阳修,或者晏殊,皆家中贫寒之子,皆知道感恩图报。状元与榜眼开此举后,适者生存,顽固不化者,即便状元不作《齐家论》,诸乡绅必不容也。适者助之,不适者淘汰,岂非良策也?”

    “你也不错,”郑朗呵呵一笑。

    两个小三子还是过去的性格,一个喜激进,一个喜保守,然而在他逐步培养下,知道会讨论性的看待问题。现在不能放手,再过几年,两人友情有了,再学会自己的开明,应当危害没有史上巨大。

    可站在他们角度,一个激进,一个保守,看待问题都十分尖锐的。

    做了一个总结,道:“变要变的,此也是中庸之道,应时而变,应势而变,法家有些道,兵家有此道,农家有些道,医家有此道,纵横、阴阳皆有此道。但如何变,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考虑周全不能动也。”

    其实郑朗脑海有一个伟大家改革家,他的例子就可以借鉴,但现在自己还没那资格。

    喃喃道:“江南吧……”

    忽然意识到江南一行,更加有重要性!

    ……

    崔有节看到赵祯两个漂亮的飞白大体字,额头上涔出汗水,太满!

    何谓太满,往坏里想,这是皇帝对自己一家很不满了,不仅自己的仕途,两个儿子的仕途,以后也会受到影响。

    将一家人召集过来,将信传给大家看。

    王家小娘子看完信后问:“阿爹,是不当请姜知州……”

    “我没有请他,还等郑家的消息。姓姜的何来此言?”崔有节气愤地说。本来想上书弹劾的,但凡事不会空穴来风,就是空穴来风,总有一个穴。因此想到郑家,不知道那边发生了什么情况。

    但此事拖得很久,并且二月省试放榜,到了四月份,一个前来提亲的人都没有。忽然又发生了这件事,崔有节也失了方寸。

    崔娴忽然开口道:“大哥,你与郑家小郎住在一个客栈里,听到他说些什么?”

    “没有什么,他仅说此举失了道义,可对三弟前途却有利,是对是错,他无法判断,并没有多大恶意。”

    王家小娘子惭愧地低下脑袋,这件事她得付主要责任,自己开心了,崔家是失了风评。

    “三嫂,你不用介意,若我没有猜错,过几天郑家就会派人过来,到时候顺便问一问。爹爹,更不能上书反辨,我家是太满了,越辨越着痕迹。”

    崔有节苦笑,若说满是太满了。两个进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