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闲女当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4山货和山羊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郁小闲收到火腿之后,又陆续收了几笔的山货,把所有上午陆续运下来的布匹和粮食用得差不多。 『*首*发』已经收来的山产主要是风干的野味肉干,干蘑菇,还有少量的药材和皮毛。此时到了午时末,郁小闲肚子饿了,招娣把饭菜送下了山,郁小闲和梅管家就赶紧吃了起来。吃完饭,郁小闲问梅管家:“这里有牲口车送我去镇上吗?我要定制些要紧的东西,旁晚和鲁贵他们一起回来。”

    梅管家说到:“有,马上举人老爷家接几个孩子放学的车就要路过前面的山口,太太要办什么事,就交代老奴吧。”

    郁小闲说到:“这事您摸不着边,还是继续留在这边换东西吧,有才和蛐蛐在山上应该吃好了,您让有才再慢慢背一石米下来,我估摸着下午东西就能换得差不多了。”

    梅管家也不知道郁小闲到底想干什么,就带着郁小闲赶去了前面的山头搭车,赶车的人是梅管家的老熟人,梅管家一开口,他就立刻请郁小闲上了车,向县城驶去。郁小闲留心观察了车夫走的路和前日他们来的路竟然不同,她警觉地问到:“莫师傅,你没有走错路吧?”

    车夫莫小富在前面答话说到:“太太多心了,你家老梅说你赶着去镇上办事,我才特意走了近路,虽然颠簸些,可能在不到一个时辰赶到镇上。这条路在夏天我常走,春天雨多的时候就不能走了。”

    郁小闲这才明白莫小富的好心,既然有近路走,那她也要留心记下,省下时间就能多赚些钱。莫师傅走的小路要穿过小溪流和几处可能会发生泥石流的小峡谷,难怪只有雨水少的时候才能走。郁小闲留心着,想着明天上路时可以带着自家的车马走这条路。

    到了镇上,郁小闲路过米铺的时候就瞧见了鲁贵他们在买米,郁小闲和他们打了招呼,说是要到纸坊定制些东西,等一会儿就回来和他们会合。鲁贵瞧见了郁小闲说到:“太太你放心去,我们会等你,你还给了钱叫卖肉买菜,我还要去采买,牲口也要歇歇脚。”

    郁小闲打过招呼之后就去了梅管家介绍的丁家纸坊,做宣纸是要讲技术的,泾县以宣纸出名,可纸坊里除了宣纸,自然还要做其他的纸,郁小闲是来买被称之为马粪纸东西,还不买好的,就买那没成型的,她要做纸盒子。 課外書覀呡弇甠

    想法是好的,可转了几家都没有找到硬度能代替现代纸箱子的纸,无奈之下,郁小闲买了一两银子的纸。里面包括很透明的竹纸,还有一些褐色的桑皮纸,一些破了的削价红纸,又花了一百文买了笔墨,这些就是郁小闲准备包装山产用的。梅管家夫妇都会编竹子制品,让他们做小小的竹编盒子,把山产放进去,再用桑皮纸包好,挖一个天窗贴上透明的竹纸,让人可以看到里面的货色,背后用红纸写了福字贴上。这种包装在古代应该可以吸引中产阶级买家,端午节送礼挺好看。

    郁小闲带着买好的纸去和鲁贵他们会合,她想带鲁贵他们走小路,下午五点就能回到自家的山脚下。在县城东边角落的肉摊前,鲁贵正在还价,老板剩了两只猪耳朵,三斤排骨,一副猪肠子没卖掉,要鲁贵三十文钱,鲁贵只肯给二十文,两人磨叽了半天没有成交。鲁贵远远看见了郁小闲过来,立刻对老板说到:“我不要了,买贵了老婆要骂。”

    肉铺老板看见了远处的郁小闲,不禁笑了,说到:“二十二文拿去,你的娘子是个大脚婆娘,个子高大,你不一定打得过她。呵呵。”

    鲁贵付了钱就和郁小闲打招呼走到了一处,还真像那么回事,这事幸而郁小闲不知道,还一个劲夸他比赵岐会还价。鲁贵也有自己的心思,自从赵岐那个实成人把在芜湖做生意的事情说给他听后,他对黄家太太的敬仰,就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了。

    方六爷敬重的妇人,一天摆摊就能纯赚六贯钱的妇人,能教自己几招,将来自己的小日子肯定能过好。鲁贵的心眼一直比赵岐多,他和赵岐是同村的人,一心想发笔小财,回家买地娶老婆,这段时间他是很认真地听郁小闲的安排。

    三辆车在郁小闲的指引下,走小道回到了山脚下,这一看啊,山脚下的小棚子里堆了不少东西,家里的米,还有盐巴,布匹都换完了。梅管家正在请没换成的山民回去,郁小闲下了车,就让大家把米搬下来,然后对梅管家说到:“我们的米来了,留下三石继续换,其余的人先把粮食和车马弄上山,把排骨炖上,放那些碎了的干蘑菇,做菌菇汤喝。让锦姨娘炒猪耳朵和卤猪肠子,她学了我的手艺,她做的我才爱吃。”

    听到要做好吃的,这些人的干劲就上来了,郁小闲又坐庄开始换山货,一个穿得挺干净的女人捧着一个大木盒子走到郁小闲面前说到:“这是我儿子做的二十把木梳子,太太看得上几把,就多少给点米。”

    木梳子可是泾县的特产,在县城里不同木头做的梳子,从两文钱到十文不等,样子都差不多,郁小闲对木梳子没有多大兴趣,可这妇人带来的木梳子让她眼前一亮,梳子的身子做出了不同的造型,有仿动物的,也有刻花草的,总之是每把都不同,而且颜色也不一样。郁小闲拿了一把雕花精致的暗红梳子仔细端详,还闻到了一股花香,于是问到:“这是用什么染的色,还香得很。”

    那个妇人说到:“是野果的汁染的色,用山里的香草熏了香。我那三儿子小时候就得了病,脚没有力气不能下地,只能留在家里。我家男人教会了他做木梳子,平日里他就做这些打发日子。他做的普通梳子卖出去,一个月也能得两百文,这些是他好些年用心做的,一直没舍得卖掉。今天不是他嫂嫂用话呛他,他绝舍不得把一箱子都端给我卖了。”

    那个妇人说着都流泪了,郁小闲觉着这些都是艺术品,一把卖一百文都可以,于是她问那个妇人说到:“我全要了,给你一石米,你背去给你家媳妇看。你家小三子也能赚大钱。”

    那个妇人听完马上就给郁小闲跪下了,说到:“太太使不得,您是菩萨心肠可怜我家小三子,可我不能要您一石米,我只要五斗,多了我背不动。”

    郁小闲说到:“那好,我就给你五斗米,这段时间让你家小三子都做这样的梳子,那些普通的不做也罢,十天之后,我大哥的商队要走,你家三子能做多少把这样质量的,我用三十个钱收,换米也成。”

    那个妇人背着半袋子米,千恩万谢地离开了,一个挑着板凳木勺之类木器的老头看见了赶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