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闲女当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2 试验田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看见郁小闲把鲁贵他们打发去了,赵岐纳闷了,妹子留下自己,难道又有什么要紧的事给自己办。(小 说网!赢话费)请使用访问本站。亜璺砚卿锦娘手里一下子流出了七两银子,也变得不安,突然要养两个不相干的人,她也觉得气闷。郁小闲少不得要先把锦娘安抚了,再把自己种植的大计和赵岐商议,好歹赵岐家是佃户出身。

    郁小闲先对锦娘说到:“别心疼银子,那些都是吃进自己肚子的粮食,现在趁着有牲口时不多买些,等车马都走了,靠谁去一点点背回来?能留下我舅舅舅母帮忙是我们家的福气,有二老在,万事放心,你没看见咱们山里的竹子一下子就卖出了六贯钱吗。还有,你的手巧,到了山上就算是干粗活,也要记着多戴手套,不然手粗了,做起针线不方便。家里万事有我支撑着,等有钱了,我先买一个粗使的丫头来做浆洗粗活,绝对不会苦了你和招娣。”

    锦娘听了这话也不敢再说什么了,梅管家夫妇的能干她已经见识到了,只是觉得他们能干活的时间不多了,将来留在家里是累赘。既然太太坚持,她一个只在内宅里混的姨娘又能说什么。现在黄有才都跟着梅管家去整理竹子去了,她一个姨娘就算在心疼银子,怪太太养了娘家的两个老人,也不能发牢骚,只能乖乖去带孩子,整理住处。

    郁小闲把金子已经埋好了,藏在墙砖里,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了一间屋里,上了锁,家务丢给锦娘做,她现在的主要精力就是要放在整合山产上。打发了锦娘之后,她就带着赵岐上了山顶,看了那处山谷,然后问到:“等除了草,不知道水泡子里能种芋头吗?”

    赵岐说到:“能,不过不能年年种,不然芋头容易得烂根的病,产量也少了,我们是拿芋头和地瓜和花生轮着中的。我们这一带种的多是九头芋头,要下很多肥料,浇很多水,一分地到了秋天,能收两百多斤。大家都舍不得用大田种,不过是在菜园子里种些吃,多了也管不过来。”

    郁小闲就想听这句话呢,于是她又问赵岐说到:“芋头夏天能种吗?”

    赵岐说到:“当然不能,芋头都是开春下的种,秋天叶子快枯的时候就要挖出来,母芋头留些明年种。覀呡弇甠芋头经留,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那边就靠着芋头红薯填肚子。”

    郁小闲想了想说到:“其实我们家乡那边,经常不按农时种东西,比如有一次,我吃了一个很甜的梨瓜,把籽儿丢在了我们家后院地上了。后来你猜怎么着了,长了藤蔓,开了花,结了果,我就每天给它浇尿水,结果还是在所有瓜儿下市的时候,吃到了两个小一些的梨瓜,还算甜。”

    赵岐很惊讶地看着郁小闲,妹子的家乡在哪里,头一次听她说起,妹子还种过梨瓜,梨瓜又是什么吃的。郁小闲知道赵岐又在迷惑,就赶紧把他带到了把竹子铲掉空出的地来,问赵岐说到:“这两分地能种稻米吗?”

    赵岐看了看说到:“妹子你会种地?就算会种,种两分稻子,一年也就一百多斤,够干什么,吃了苦也没有什么划算。”

    郁小闲说到:“我不会种地,可我想试一试在山上种稻子,将来把山地平整成梯田,在田里放些鲫鱼鲤鱼,在散养些鸭子,这样我们在山上也能吃上自己种的米,自己养的鱼,鸭子下的蛋,也省的下山去镇上买。”

    赵岐听郁小闲这么说,越发觉得奇怪了,他问郁小闲说到:“这也是你们那边人干过的,山上种稻子,养鱼养鸭,这简直是做梦。”

    郁小闲说到:“这是真的,在离这里挺远的山里,那些山民就是这样种粮食养活了所有人,还能有鱼和鸭子吃。”

    赵岐叹了一口气说到:“妹子,你说你得了一场大病,忘记了很多以前的事,我还没有想那么多,可今天你想干的事,让我都疑心你犯了病,你要不要去镇上找一个郎中看看?”

    郁小闲知道赵岐这样的本分人很难理解这些,于是她说到:“大哥,我没病,你就帮我把两分地整理出来种就行,其他不要多说。”

    赵岐听完只得开始修整土地,郁小闲知道水源对种植土地的重要性,赵岐开始翻地的时候,她就指挥着两个雇工,拿劈开的竹子做了引水的工具,把山顶的一股泉水引到了地里,水稻田里放了水,才能养地。赵岐一直干到天黑,才把两分山地改成了水田的样子。这几天还要放农家肥,撒草木灰,不然这么贫瘠的山地哪里能长出水稻来。

    鲁贵他们回来的时候,带回了六石五斗米,还有一斗糯米,鲁贵向郁小闲交账时说到:“米店的掌柜看我们是商队的,要的多,又付的是银子,才便宜了些卖给我们,那一斗糯米,是他送给家里包粽子的。太太你不知道,现在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人家都是喝稀饭度日,粮食也金贵。你一下子买这么多,家里吃不完,等到新米上市,粮价跌了,到有些不划算了。”

    郁小闲确实没有想到这一层,可梅管家的话却给她提了一个醒。梅管家说到:“太太,你不会亏本的,现在山里人都缺粮,平日里卖了柴火,药材,才买一斗半升的粮食回家煮,几乎没有人存半个月以上的粮食。一石米有十斗,平时我们买要一百三十个钱一斗,你们运来的粮食,旁边的山民都会愿意买,我们还能用粮食换些野味。”

    梅管家的话本意是安慰郁小闲,却让郁小闲产生了灵感,她追问梅管家说到:“这里的盐又是什么价钱?”梅管家回答到:“官价三十六文一斤,私盐二十五文钱一斤,我们山里有盐井,就是不好运出来,所有这价钱就贵了。山里人靠山吃山,只要身体好,能上山干活,日子都不会紧巴。”

    郁小闲在芜湖问过私盐的价格,要十个钱一斤,问过赵家大嫂,南陵县要十五个钱一斤,看来走私盐还是有点赚头的。黄有才会赶车,一匹壮年的骡子在芜湖卖十六两银子,在这边就涨到了十八两一匹。看来在赵岐他们走之前,最好再去一次芜湖,买一头骡子给家里当脚力,也让黄有才能做点养家的事。郁小闲自认为是空降的救生包,在帮黄有才支撑这个家庭,既然黄有才有手艺自食其力,她也要给他一个机会不是。

    山里人实在,梅张氏也很会过日子,她看了看砍竹子的进度,认为干到天黑,就可以把份额内的两百根毛竹都砍完,于是做了饭给两个砍竹子的人吃。两个砍竹子的人吃了主人家的饭,就实心实意的把活全干完了才拿工钱回去,那时都快晚上九点了。他们看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