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讨论一些问题。</p>
<p>比如,有一次,石云说起很多人怀念过去铁饭碗和农村集体化的年代。说那时候人身上没压力,悠哉、悠哉的,哪儿像现在的人们身上的压力那么大。</p>
<p>我说:“没有压力,悠哉、悠哉的是很好,可就是经济落后,连温饱都解决不了。”</p>
<p>石云说:“我就想不通,不就是种地吗?大家在一起种和各种各的会有什么不同吗?”</p>
<p>“联合起来的生产力会大于个体劳动相加的总和,这个原理是公认的,因为集体劳动可以发挥协作的优势,但前提是前者和后者大家要付出同样的劳动。否则还有一种情况: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石云,你在那时候的农村呆过吗?”石云摇摇头。“如果那时候你在农村呆过,你就会发现,农民自留地和生产队集体的地里,庄稼长的有多大的不同。生产队大家干活时队长喊、领工叫,大家就是出工不出力。可是自留地呢?不用别人操心,庄稼就是长得好好的。”</p>
<p>“为什么会这样?”</p>
<p>“和个人利益有关呀?自留地的庄稼是自己的,在生产队的地里劳动,是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混到一起吃大锅饭,谁还出力呀?包产到户其实就是把生产队的地都变成自留地,中国人吃饭的问题不就很快解决了吗?”</p>
<p>“这个问题你有过专门研究吗?”</p>
<p>“有啊!有过一篇专著。”说到这里,我下地从自己的拉杆箱里,拿出一个档案袋,交给石云。“这里我给你带来了一部分我这些年写的发表的和没发表的理论文章,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p>
<p>石云接过说:“我当然感兴趣了,就怕看不懂。”</p>
<p>“如果你这样文化层次的人都看不懂,我的文章写给谁看?”</p>
<p>这时候,石云也想起了什么,她拉开衣柜,从里边拿出一个古色古香的一个小木盒,说这就是我和你说过的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木盒。她打开木盒,拿出一个小纸盒,说里边是我们的存储卡。拿出那本爱的日记,又拿出一个大一点信封,从里边拿出我们在月湖公园等地方的合照。我挨张仔细看了看,觉得都很好。</p>
<p>石云把东西都收到了小木盒里说:“这里装的都是我们俩的秘密,我会妥善保管的。”说着把木盒放回原处。</p>
<p>时间过得很快,又快到离别的时间。因为再见面不是很难了,我们没有像每次那么忐忑。准备走的前一天,我给章总打了个电话,问资料准备得怎么样了?他说今天是周六,市里有个章还没盖,得等到工作日去,最快还得三天才能搞完。还说把我一个人留在太原不好意思了,让我耐心等,搞完会给我电话。我说没关系,心里想真希望能再耽搁几天时间。</p>
<p>接着又给我在太原的一个老朋友打电话,告诉他我工地的位置,请他在工地附近帮我租个一室一厅的房子。对小区环境等没什么要求,最好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淋浴器都能齐全。他问我想多少钱租,我说我不知道太原的行情,全权委托他看着办。</p>
<p>周六、周日家人休息,石云不能整天呆在我这里,只能偶尔找借口过来看看。本来计划是明天走的,我给她打电话告诉她我可以再多呆二天,她自然很高兴。说吃过晚饭她会过来,不用说是借饭后散步的机会。</p>
<p>晚饭后她果然来了,我们马上抓紧时间办了一次正事。石云到后休息时告诉我一个喜讯,和女儿说好了,明天要趁她们休息,她要出去一天看个老朋友。告诉我她明天要早点过来,在这里和我一起吃早餐,我当然欣喜异常。</p>
<p>第二天,她过来的很早,但我已准备好了早餐。她又神秘的告诉我,临出门和女儿讲了,可能要住在老朋友家,所以今天晚上她也可以住这儿。我说也就是你可在这儿呆到明天下午四点,她说应该是,我高兴的抱住她一阵狂吻。</p>
<p>有石云在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吃过早餐,我们先在厅里边散步边看新闻。然后到书房石云弹琴我们唱唱歌,而后又跳了会儿舞。觉得毕竟是快分开了,石云今天又不能出门,我们干脆窝在家里办正事。</p>
<p>等石云到了后休息的时候,我问石云:“什么样的老朋友呀?”</p>
<p>石云说:“谁知道啊?”</p>
<p>“怎么回事?”我问。</p>
<p>“我和女儿说,我一个办公室的老同志,在班上时我们感情特别好,她女儿也在锦州,最近来她女儿家,不知道怎么找到的我的电话。这么多年没见了趁周日你们休息,我得赶紧看看她。”</p>
<p>“故事编得真不错,合情合理。”</p>
<p>“你还说,和你在一起没学会别的,学会编故事了。不编怎么办,总不能你都要走了,白天晚上的见不着。”</p>
<p>当时我们都脸朝上,平躺着。</p>
<p>石云把身子转过来朝我,见我没动,催促说:“还不转过来。”</p>
<p>我赶紧转过身,石云又说:“怎么?我这张脸你看腻了?”</p>
<p>“说什么呢?”</p>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