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浓雾锁金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琅琊世家第(1/1)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因为推脱自己治理国家的责任,并劝其称帝,导致石勒大怒,将其杀害,年五十六。

    虽然王衍晚节不保,身死名灭,但是王衍生前为保全家族而实行的“狡兔三窟”的策略却在其死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王衍,字夷甫,出身于著名的高门大族琅琊王氏,生得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堂兄王戎曾说:“王衍的风度仪态高雅清澈,好象晶莹的玉树,自然是尘世之外的人物。”王衍是一位标准的帅哥美男。

    王衍幼年时曾去拜访堂兄王戎的好友山涛,山涛为其风姿所折服,感叹了许久,发出了“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的感慨。

    这句话前褒后贬,认可了王衍的卓绝的风神,却未曾想一语成谶,被后世引为清谈误国的佐证。

    琅琊王氏一族在王衍这一代可谓是人才辈出,除王衍外,还有堂兄王戎,弟弟王澄,族弟王导、王敦。

    王衍位高权重;王戎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合称“竹林七贤”;王导、王敦亲兄弟两人更是亲自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可谓有再造华夏之功。这几个兄弟年轻时便崭露头角于西晋朝堂,琅琊王氏一门名满天下。

    曾经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还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导在座,在另个屋子,又见到王诩和王澄。出来后,对人说:“今日太尉府一行,触目所见,无不是琳琅美玉。”

    “琳琅满目”这个词的出现最早就是形容琅琊王氏王衍这一代人。

    王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尚书令、尚书仆射等职,后升任司空和司徒,可谓位高权重,遗憾的是,他并不以国事为重,而是在万分凶险的天下大势和朝局中,极力保全自己和琅琊王氏家族,并为自己留足了后路,让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分任荆州、青州刺史,自谓“狡兔三窟”,被天下人所耻笑。

    古语云盖棺定论,王衍留下“吾等若不祖尚虚浮,不至于此。”类似于临终遗言的自评,也相当于是否定了自己崇尚虚无、专务清谈、不务国事的一生。

    西晋永嘉之乱后,以王敦、王导为首的士族集团拥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王导的堂兄弟王旷认为:“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金陵,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敦、王导、王旷已南下“开辟”了根据地。

    王衍死后,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室,史称东晋。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琊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肇端于西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而后达到最盛时期,延续至唐末五代。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王阳明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