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稻草树叶都能烧,还有钻井机,能钻到地下120米。
过完年后生产一百套来,让地理学的好的学生带队去各省,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打井抽地下水浇灌田地,这年头百姓都是靠天吃饭,天下雨多就能多打点粮食吃几顿饱饭,天不下雨就得饿死人了。
丰富的地下水更是没用,北方地下水都在几十米上百米深,凭百姓根本挖不到。还带了新型柴火灶技术,大明百姓家的柴火灶热效率太低,火很难烧起来,烟又大,非常耗柴火。
打井队开着蒸汽机汽车每走过一个村子就打一两口井,井打好后用人力或畜力通过细管子就能把地下水源源不断的打出来。同时教授新型柴火灶的建造方法,当然是收费的,这年代没有免费一说。
百姓自己打一口井就算运气好打中了出水了,成本也要几十两银子,现在只要一个村子各家凑三五个铜板意思意思就好了。
学生们造出了一种人力推或者拉的木头收割机,一个人拉着带轮子的小车在麦田稻田里走过,身后一米宽的麦子或稻子就收割下来了。
正在研究两个人配合看能不能直接打成麦粒或谷子,原理就是后世收割机的原理,窄了很多小了很多,但效率比传统方式快了七八倍,等研究出来了就大力免费推广开,也让吃不饱肚子穿不暖衣服没多少力气的百姓轻松一点。
飞艇还要段时间才能做好,徐伟转向研究纤维,专项研究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碳纤维,这两种纤维用途广泛,用碳纤维分子堆叠做的材料比铝合金轻,强度却更高。
徐伟只知道大概方法,分子层面知道的多涉及的少,只能慢慢实验。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徐伟也就有一搭没一搭的研究研究,毕竟其他事情也很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