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海上之盟 第十四章 初试海盗第(2/2)页
。这个时代,军队以旌旗、金鼓为指挥信号,所谓“一闻战鼓意气生”。火药虽然已经发明了,但是号炮要到元明时期才出现。
此时,水军也已有了旗语的雏形,但仅限于一些特定的符号。一般来讲都是在旗舰上升起几面特定的旗帜,从而实现命令的传递。马扩也只是看过海战的电影,按照记忆,让被服营的匠人缝制了各种颜色的小旗子,叫来王瓌的亲卫都头,讲解了一遍要点,就把这可怜的娃撵出去自行研究去了。
第二是司南。马扩找来水军负责领航的押官,一问才知道,古人早就发现了磁石的作用,但如何将指针磁化却一直是个难题,所以黄帝做的是指南车,战国时期的司南也很笨重。指南针应用在航海上,也就是宣和年间的事,“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只是此时制作指南针是用铁针摩擦磁石,磁性不稳定,受到冲击容易退磁。再则观测是用水浮法,不够精确。
在没有电流充磁的条件下,马扩采用了高温磁化法,就是将钢针加温到一定程度,然后将它在磁石上按磁极放置后自然冷却,便可使其永久磁化。钢针冷却之后,指南针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就有了。让匠人在铸造的铜制底壳中内置竖针,钢针测过磁极后,用红绿色漆做了标识,安装在预置的竖针上,再盖上一块透明度最好的水晶片,外圈刻上东南西北,一具航海罗盘就完成了。
马扩自己则拽着徐神翁、史进一起动手研究火器。宋朝时,火器在战争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主要因为这个时候的火药武器威力并不是很强大。
《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军队制式火药及火器的制作方法,火药配方中的材料多达十几种,大概是从道士炼丹发展而来,竟然含有黄蜡、清油、松脂等物,只能燃烧,爆炸力度不够。
那些霹雳球之类的,与其说是火药武器,还不如说是一种燃烧武器。火药里要混入砒霜、巴豆之类的有毒物质,然后点着了用抛石机之类的远程武器抛射到敌人的队伍里,达到灼伤、熏呛的目的。但是这东西个头大,火药运输又麻烦,威力还不是很大,还不如多带几张弓几壶箭。
到了南宋,管状火器出现,突火枪什么的,也只能算是用巨响吓唬人的。
平海军匠作营一座地处偏僻的帐篷内,史进推动小石磨,分别将硝石、硫磺、精炭研磨成粉末,徐神翁提着一架小铜秤,读着刻度说:“硝石一分八厘。”“再加一点点。”史进用小厘勺加一小勺硝粉,马扩连忙道:“差不多了!”
马扩依稀还记得军用黑火药最佳的配方是:硝酸钾75%,硫磺10%,木炭15%,实际操作时,为便于记忆可称为“一硫二硝三木炭”。“硫磺粉一分。”“木炭粉三分。”
马扩将这些原料掺混在一起,用竹萝掺匀,放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引燃,这些黑色的火药便腾的一下爆燃起来,冒出了一股黑烟,干净的木板上留下了一块烧灼的痕迹。
火药制作好之后还不能简单的装入罐子封存,而是还要经过一道成粒的工序,因为火药中的原料比重不同,搬运和储存的时候,难免会震动,这样一来重量大的硝会下沉,轻质的碳粉会上浮,就影响到了以后的使用,所以才要制成颗粒后再进行封装,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马扩按照古法,用清水煮大麦,然后将火药置于竹萝上,含上一口水猛喷上去,接着就抖动竹萝,这样一来火药便形成了颗粒,再将这些颗粒晾干,过筛之后,便形成均匀的药粒,最后进行封装。仨人一起配出三两火药,将火药装入一个厚瓷药瓶中,用泥封住瓶口,等泥晾干后插入一根引信线。
走出大帐,马扩叫住一个路过的匠人,“这边有试药场吗?”
“有!官人请跟我来。”匠人带着他们来到了一个大些的山洞,里面有一块平整的大石作为试验台。
马扩将瓷瓶放在平台上,见角落里有几只木条箱子,便道:“把箱子拿过来。”史进将木箱子小心翼翼罩在瓷瓶上,徐神翁慢慢牵引着油绳后退,匠人连忙拿来几面盾牌,几个人举着盾牌站在数丈外观看。
油绳一被点燃,一条火线滋啦直奔木箱而去。只等片刻,‘砰!’的一声巨响,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木箱被炸裂成七八块,天女散花般飞出丈外,瓷瓶则被炸得粉碎,碎片镶满了木板,几块瓷片飞溅过来,重重地嵌在盾牌上。
在场之人无不看得目瞪口呆。徐神翁呆滞道:“岂非神器,我做的吗……”
马扩也没想到威力竟是如此之大,眼睛瞪的溜圆,狠抓着徐神翁的手臂,“呃……老道,不要骄傲。这个,要再接再厉,呃……继续努力……”话说得磕磕巴巴的,得意之情却逐渐漫上面容。
史进最先恢复了常态,一如既往地打击马扩道:“威力再大,投不到对方的船上,有个屁用?”
马扩一愣,“这个……改良火药只是第一步,震天雷嘛,顺手就做了,以后攻城、守城还是用得上滴。今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先回去庆祝,明日再做水战利器。”
史进一脸狐疑地问道:“你还有什么手段?”
“嘿嘿,明日便知。”
说罢,给匠人下了死命令保密,马扩便拖着魂不守舍的徐神翁和碎碎念的史进回帐篷享用美味的晚饭去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