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可吞山河万里
——数不尽几番风云
——未可期翻江倒海
——终不敢妄言天机
李琬松了一口气。
这首打油诗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前两句都是赞美大唐,几度盛世的美景,多少开疆的霸业,都找不出什么不好的点。直到第三句表达,虽然最近天地多有异变,政局略有混乱,但还远没有到“翻江倒海”的地步,也就是大唐只是出了点小问题,完全没关系。最后一句更像是对自己卜算出来的这些东西的解释和自嘲——你看我说的这些东西,都是平平无奇的,很常见的话罢了。更多的我推算不出来,也不敢妄言天机啊!
再看金期法,从提笔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在他脸上挂着。似乎他算到的东西非常玄妙,不属于大唐继续繁荣或者大唐将要灭亡这两个极端中的一个。随后,他的表情也恢复了正常。
“哈哈,本王就借先生吉言,敬你一杯!”李亨见到这个中规中矩的对答后,表情平静如常,端起酒杯饮尽。
夏繁星有些失望。他本指望着金期法能够真正说出些东西来,看看这大唐未来的气运到底如何。但他还是用了如是的春秋笔法,意味不清。
但是,下一刻他的目光猛然聚集到了宣纸上大气磅礴的行书时,突然发现了金期法此诗别有意味。
这应该是一首藏头诗,每句首字连在一起,便是“气数未终”!
夏繁星疑惑地看了看正在举杯回敬太子的金期法,脑海里琢磨着,这气数未终四字,是为何意。
大唐的天,定然是要发生巨变的,但是,气数仍在,李姓之治,仍未走到终点。
这和他诗中表达的完全不同。金期法这么暗示,相当于是说,不久之后,天下必乱!
但毕竟还有气数在,不至于彻底灭绝。
夏繁星这时开始疑虑了。既然如此,他和秦瞎子等人,是否还有必要继续这么做下去?
此时房门又被敲开了。杨晴急匆匆地进来,对李亨他们说道:“殿下,方才杜拾遗和李翰林已经来了。刚才下面收了宴席,正在进行诗会。我们下去看看吧?”
李亨点头。而一旁的李琬再次有了兴致。杜子美和李太白二人诗文天下流传,今日竟能同席献词,对他这个极好诗文的墨客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杨晴见李琬兴致很高,满满的喜悦之情写在脸上。心不在焉的夏繁星跟在后面下了楼。
楼下的宴席已经收场。杨家二叔在举办赏月会之前,和李杜二人多次交流,终于是得到他们的同意,请来翰林院学士,将他们曾经的诗作编成两部,并用雕版印刷多份,但不做商业流传。
座上的富贵子弟们,此时手中都正拿着一本李白或者杜甫的诗集,正看得津津有味,不时互相交流探讨几句。
由于诗会才刚刚开始,刚刚进入气氛,底下一片安静。这时有人见李亨他们下来了,却见李亨一摆手,示意不要因他惊动。靖恭太子走在最前面,目光热切地搜寻着人群中的李杜二人。
而李白和杜甫二人,现在正坐在楼内角落的一张圆桌上,这桌上只有这两人。其他子弟正认真地拜读着早已名满天下的二人著作。喜好诗词的李琬太子想先行礼,却见皇兄李亨已经坐到了正交换手中诗赋阅读的二人身边。
曾经被推为大唐散修第一人的司马承祯道长,对李白相貌有过这样的评价——“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夏繁星在近处仔细一看,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翰林大学士,果真如风评道“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一般,目光炯炯有神,甚有仙风道骨,称得上“谪仙”之名。
李杜二人见有人不请自来坐到自己身边,脸上先是微微恼怒,但一眼就认出了来人的身份。两人对视一眼,缓缓起身对李亨行礼。夏繁星仔细看杜甫的面容,长相严肃,五官端正,下巴长须垂下,颇有名士风范。而他们两人似乎都对李亨不是特别买账,下拜之礼也只是潦草敷衍。
但没有一人对此感到不满。关系很好的李杜二人,素来有“恃才傲物”的名声。但这个词放在他们身上时,却又有了另一层意思,不仅仅是贬其狂妄,更多的是敬重其不世之才,自然有资格对那些王侯将相看轻一分。
“二位先生方才互相交换诗赋,可有新作问世?可否让本王一睹前瞻?”客套了一番后,李亨非常礼貌地对二人说道。虽然他对诗词文赋不是特别感兴趣,但对于李白杜甫这类大师,李亨和李琬一样,都是他们的崇拜者。
“殿下,也不是什么新作了。臣与太白兄已经十年未正式见过一面,其间有些拙作,以太白兄为题材,赠予太白兄。将来恐怕只是更难相见...还得多谢杨晴小姐将我们二人请来共聚。”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人生知己,兄长一样的人物。说着说着,不经意间竟暗示了当下的时事。
李亨听到“将来更难相见”这话后,神情滞了一滞。父皇日渐衰老,终日与杨贵妃在一起。如果北方的这些问题再不得到妥善解决,战火一起,何止是李杜二人难以相见,整个大唐子民,都会颠沛流离啊。
不过。他在心里暗笑一下,这并不是他现在需要操心的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此诗拟拟题《春日忆李白》,是愚弟曾经旅居长安时所做。”李白轻声地读着手中的一卷诗赋,杜甫在一旁解释道。此诗情深意切,在李白看来水准也很高。
但李白素来是豪迈不羁和天真豁达的性格,热情豪放却又深深自负。虽然他在内心也把杜甫当作最好的朋友看待,但却不会为俗世的时事而担忧,也没有像杜甫那样的离别愁伤,一时间却是没有写杜甫的诗作拿得出手来。但现在李白忽然灵机一动,想起和杜甫的一件往事。饮一杯酒,竟是出口成章,一首描写二人真挚友谊的诗作脱口而出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诗所写之事乃是臣与子美游历山东。当时分别是在鲁郡东石门下,就称之为《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罢。”李白提起桌上的笔,蘸墨挥毫,大气磅礴的草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