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种纬没有任何的异议。他知道,部队本来就有就死不就生的传统。和已经牺牲的战友比起来,自己毕竟还活着,把功劳给已经去世的战友也是理所应当的。&1t;/p>
自抗美援朝之后,襄城团还没有生过一次牺牲三人以上的重大伤亡。因为训练伤亡,交通事故,突疾病等原因,使战士在服役期牺牲去世的,都属于偶尔生的事情。这次因为处置突事件而造成了重大伤亡,自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1t;/p>
驻地政府、企事业单位都派人前来吊唁。邻省公安厅、下属公安机关、罗山镇和罗山矿相关人员也派员来吊唁。驻地市电视台、电台和报社,也派来了新闻记者和摄制组,如实记录下四位烈士离开亲人的最后时刻。&1t;/p>
当32名礼品托起烈士的灵柩,向停在礼堂外的四辆灵车走去时,列队相送烈士的队列当中突然有人嘶喊了一声:“班长!”&1t;/p>
接着,一名战士跑到手捧照片的家属面前,当场跪倒在地,哭得泣不成声。在他身后,三连6续有十几名战士都跪了下来,面对着昔日的战友做最后的绝别。&1t;/p>
“班长,你放心,以为我给你爹娘养老……我一定……”那名战士一边哭泣着,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直到被另几名同样哭泣的战士架到一边,烈士的灵柩才得以登上灵车。&1t;/p>
队列中有人低沉着声音说道:“那个兵就是被李班长救下来的,去年兵,反应慢了一点……”&1t;/p>
种纬已经听说了四名烈士牺牲的前因后果,知道那个和自己同年参军的战士,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反应太慢,等到他的班长把他扑倒才逃过了一劫。可惜他的班长在扑倒他的时候已经中枪,还在他的耳边安慰着他:“别慌,一会儿就会有人来救我们……”&1t;/p>
不幸的是,后面前来救援的战士们当中,又有两名战士为了救护自己的战友牺牲了。&1t;/p>
当灵车启动时,遥望着那包裹灵柩的血色军旗在秋日阳光中渐渐远去,全体特警团战士低声唱起《送战友》,为与自己同样年轻的战友做最后的送别!&1t;/p>
&1t;/p>
追悼会结束,种纬如鲠在喉,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到总结的最后一部分上——空谈,不如加强实地对抗训练。&1t;/p>
在最后这部分总结中,种纬提出现场复盘这次任务最后山洞的战斗的环境。以模拟守洞的方式,试验不同情况下搜索队伍现敌人的方法和反应时间。找出第一时间现匪徒,降低接触时的损失的办法。&1t;/p>
同时他还提出,应该尝试其他多种进攻方式是否可以解决战斗,并评估火箭筒、枪榴弹、火焰喷射器等不同武器的毁伤效果。&1t;/p>
在战斗人员的组成上,他建议应进行不同班组,不同强弱战斗人员的搭配,务必摸清不同人员素质组合情况下,面对同样地形的战斗力水平差距,找出关键问题以解决之。&1t;/p>
另外,种纬还针对传统的尖刀班排式的人员组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种人员配备方式适应战争年代的大规模战场,却不能适合应对突性作战任务。而且如果出任务的都是老兵,那对新兵意味着无实战可以接触的窘境。其他人员作战能力也无法提高,在应对大规模突事件时处置能力必然较差。&1t;/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