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共同点?
答:其实所有佛法共同的地方都是:心即是佛。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如果拿净土宗与密教比较,你可以把佛号当成咒语,持咒成道。如果拿念佛与参禅比较,你要知道它们的共同要求是:一心不乱、连绵不绝、打成一遍。用净土宗的话说,就是:“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问: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答:佛法的真谛不能用言语直接描述。但我可以通过与其它修法的比较来形容这个问题。从哲学上说,如果本体是零,要接近本体,必须先达到一。由于认识的主体是心,也就是心必须先达到一的状态。道家也赞同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禅宗的话头,也是说心归一体的意思。如果能够用一句佛号使心归一,那么,见道的基础就有了。况且,长期念佛号和忆念佛的形象,从密教的意义上说,在临终的中阴身时就会受佛感应,灵体(如果存在的话)就会直接抵达他的世界。
问:如何才能做到“一心念佛”?
答:这就是个大问题了。当我们在寂静时观察自己的身心,就会发现我们的思维是如此的纷杂、我们的身体会如此的乱动,要束缚自己的身心是如此之难。你可以试验一下,不要说让你打坐两个小时,就是让你端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两个小时,你都受不了。我当兵时站军姿,两个小时,最难受的不是脚麻手肿,最难受的是心里憋屈。而且,我们的心思往往是没理由地产生又没理由的消失,自己控制不了。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你下一秒会想到什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深具信心,要坚信我自己可以做到。就像翻一座大山,没有信心,就只能在山脚徘徊。其次,要老实念佛,就是别的东西不要多想,一旦发现自己在想别的,马上收回来,继续念佛,全心全意,多次训练,就可以打成一遍。第三,要将念佛形成下意识的习惯,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要不然,临终时就象苏东坡一样,意识不受控制时,佛也念不起来。第四,念佛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许多幻象,不要追随不要妄想,还是一心念佛,才会达到慈福大师所称:我把阿弥陀佛念来了。当然,我没有修此法门,在于我当时不懂这些,而且,自己信心也不足。由于没有亲修,所以,念佛法门我也了解不透,只能说些常识,仅供参考。
问:在我的印象中,禅宗是中国最本土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禅宗从达摩东来后,传给二祖,至五祖,史称祖师禅,以《愣伽经》印心。禅宗首先在中国文人中取得了巨大的共鸣。这是因为:一是禅宗破除了宗教的迷信色彩,绝对反对偶像崇拜、反对人格神,适合了中国儒家的传统。中国从周代以来,就把鬼神崇拜抛弃出了正统领域,代之以祖先崇拜,也就是崇尚“人”而不崇尚“神”。二是禅宗主张以思想解脱的“悟”为中心,这与文人熟悉的认识方法极为近似,文人比较容易接受。三是禅宗提倡顿悟,即身成佛,这提供了现实超越的直接希望。四是虽然《愣伽经》体系复杂理论艰深,但文人思维发达,比较容易近似理解禅宗所描述的开悟境界。
其次六祖改为大众禅后,以《金刚经》印心,他本人的经历编入《坛经》,他告诉世人,不仅一般农民都有可能悟道,甚至像他那样不识字的人,也可以抵达真理,这给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伟大的榜样和巨大的希望,使其迅速传播开来。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也是人才辈出的法门,其对中国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
问:禅宗的风气仿佛有魏晋谈玄论道的缺点,况且如《指月录》记录的东西,也让人无法捉摸,这是为什么?
答:夏虫不可与语冰。没有实证功夫的人要想明白高僧问答的实质是不可能的。禅宗的谈玄论道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空谈是文人们爱干的事。比如,假设道是的话,那么,两个到过的人在谈门洞里的一块砖、墙面上的一块漆,外人是很难明白的,尽管也许他已经看过了描写的介绍文章,但到过的人一问其他细节,他就露馅了。所以,禅宗祖师之间的问答,是在境界内的认证,是有实际内容的。
问:你说的印心就是印证的意思吗?
答:对。佛教认为心外无法,印证佛法的境界就是印证自心的境界。六祖因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其实,修就是修心能够处于无所住的境界,然后真心自然显露,这个心,就不同于我们平时的妄心,这就是与佛相同的真心了。
问:我常听说禅宗有“打七”、“参话头”的事,你在笔记中也简单提到过,能描述一下吗?
答:“打七”是学习佛陀在菩提树下独坐七天而悟道的经历,有克期取证的意思,也好像进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七天封闭式训练。而“参话头”说来也简单,就是利用这个话头束缚住你的妄心,制心一处,到达一的境界后,抛弃话头,进入零的道体本身。因为,如果让你的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什么都不想,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那就先让你只想一件事,接近一,然后才出现零。话头就多了,有叫参“念佛的是谁的”,有叫参“提死尸的是谁”,有叫参“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都是大疑问,用大疑问来引导你的妄心归一。其中的心理过程和难以尽述,但都要最后达到“应无所住”的境地,才有可能开悟。
问:禅宗在唐代兴盛以来,有大量号称开悟的高手,但在近代却人才缺乏,是这样吗?
答:对。禅宗因其教育方式不同,又分为多个宗派,但在近代以来,人们的心越来越不老实,得道者也越来越少,以至于虚老和尚一肩挑五宗,这一方面表现出虚老的巨大功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宗派人才的断档。其实,在近代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其它宗派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比如,弘一法师以一已之力恢复律宗,就是例子,要不然,律宗几乎就要失传了。从历史规律来看,任何宗教、甚至任何事物,都有“生灭”,都要经过“成住坏空”,按佛陀所言,佛教已经经历了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我们今天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过后若干年,又会有新的佛法诞生,那或许就是弥勒菩萨成佛的时代了。
问:我还听说禅宗里还有“不净观”、“白骨观”等修法,那是怎么回事?
答:你如果读过《心经》,就应该注意这样一段话:“观自在菩萨,行波若蜜多深时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