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得到的,是“不存在我”的体会,让心再次专注在这个空性当中,这叫作修无我。
你们是不是认为这太简单了?是不是认为修空性还有更好的方法?有,那就是大圆满等密法。但是,现在修大圆满的机缘还不一定成熟。我们还是要先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暂时修此“人无我”的修法,修得差不多了,再将范围扩大,或者换成更有力的修法。这样,就可以逐渐靠近密宗了。
以上所讲是人无我的修法,这些修法全部是显宗中观的方法,没有涉及到密宗修法。希望大家能刻苦精进!
这才是思维啊,这才是闻思修中的思啊。所谓思维,如果不能够穷尽一切可能性,都是不太可靠的。上述实践办法,在我们具体操作过程中,显得如此简单直接,我还是第一次见识,有如此巧妙的办法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要学算术,如果一下来就让学生背口诀,学生虽然也能够记住,也能够用口诀来做对算术题目,但对他实际运用的训练,却没有什么帮助。
那么,最好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先从认识自己的手指头的个数开始,因为手指头是十个,所以,最开始是教授十以内的加减法。这是最直观的数学运用,可以在孩子们的脑海打下一辈子的烙印。
我因此,从小就知道,所谓一加一,其实就是加上两个手指头。进而,我还体会到,虽然两根手指头长短粗细不一,但只要你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个数,它们就可以用来加减了。数学的抽象性与实用性,此时融为一体。
后来,学到十以上的加减法,就用棍子来计算,虽然复杂,但与数手指头是一脉相承的。再到最后,以口诀与算式来进行加减,就有了直观的训练基础,就让形象思维,很自然地过度到抽象思维上去了。
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语文,其实是把形象思维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转换。老师教我们学数学,其实是把抽象思维通过数字,让我们建立数学模型。
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小学老师,可是我们智商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一位开悟得道的大师,活在现实的真相之中,根本不需要我们的推理与思维,这种活在历史的观念里。但是,为了教育我们,却能够用最适合我们思维习惯的办法,引导我们思考与实践,这才是过来人最优秀的品质。
就像老师,早就知道1+1=2这个答案,但为了诱导我们的思维转移,不厌其烦地当着我们的面,掰他的手指头。
从推理认识到“我”不存在,这只是一个空想的概念。到实际体验到“我”不存在,这也只是一种感觉。难道,佛教中所有的结论,都只是描述感觉世界的真实性吗?
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佛教从本身教理来说,是否认感觉的真实性的。如果把佛法修为的成果,当成感受与观念的游戏,那其实早就被批驳过,叫戏论。
《证道歌》中说到:“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如此的重誓,肯定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