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九十五章 情感之迷一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听力感受,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最容易拨动我们的感情。而对感情的直接作用,是所有艺术,包括音乐,高下层次,最简明的判断标准。”

    什么意思?这是指,艺术对感情的作用,直接决定了艺术的价值?

    “思维是对现实的抽象,艺术是对感觉的抽象,二者是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万老师得出的判断,看样子没什么问题。

    “但是,感觉对于人来说,更为直接更为基础也更为强烈,影响情绪的最有效方式,人类发明了艺术。在没有语言之前,人类就已经在崖壁上画画了。可见,人类在画画之前,那简单的嗓音中,也包含着音阶的律动吧?”

    他这段话包含了感情,有诗歌的性质,用动情的方式谈感情,哲学上是自洽的。

    我问到:“对感觉的抽象,是什么意思?”

    “你想想,为什么要抽象?每人感觉不同,艺术创作者要从这大量的不同中,找出共同的感受,找出共同的办法激发起一致的情绪,这就是抽象。比如泉水的流淌,意味着滋润与柔和,适应人类居住与生存,那人们大多把它的声音当成一种优美。洪水的奔腾,意味着死亡与毁灭,人类大多会把它当成悲剧与生死的恐惧。音乐家找到这种表达抽象的共同符号,创造出大部分人听得懂的音乐。”

    他提到一个词“恐惧”,我知道,那是人类最基础的情感之一。希望和恐惧,决定着人们最冲动的选择。骗子们利用它,好人也利用它。

    “音乐本身还有哪些特点呢?既然是抽象,肯定与现实有距离,对不对?”

    小胡的问题,倒很直接。万老师表扬到:“你问得好!你已经说出其中一个特点了,距离。具体地说,在现实感觉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总与真实的现实有距离感。距离,产生美。所有的美,都是大脑的反应,都有主观参与的过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距离,造成了音乐与现实声音的距离。”

    万老师打了个比方:“如果我们拿个录音机,即便是到最美丽的山谷,收录最好听的画眉叫,如果原样拿回来放,也是比较杂乱的,那不是音乐,对感情的震撼程度,也不够。音乐家把画眉的叫声,通过乐器模仿出来,以一定的音阶与节奏规律排列,给人一种秩序感和有规律的起伏,就是音乐了。”

    “为什么感受美感,需要距离呢?或者我想问的是那句话:为什么距离产生美?”小胡已经把问题搞复杂了。这是一个很难的思想界的问题,也是美学的大问题。

    “许多人有许多解释,但其中两个理由,不可忽视。第一,音乐感受是头脑的感受,如果没有头脑加工的空间,就是死的音乐。比如,你听那苏联歌曲,你不懂词的。歌词是你脑补的,画面感也是你主观空想的,恰恰让你感受到主观自己的作用。声音是大脑请来的客人,如果喧宾夺主,只有客人,主人没起到作用,是不舒服的。”

    “那第二点呢?”小胡刨根问底。

    “第二点,就是音乐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规律。与音乐相对的声音,我们叫噪音。其实,是与人体生理规律是否匹配造成的。我有个朋友,是个音乐家,他给我说,所有音乐的节奏,大部分是以人的心率为单位的。比如普通人的心率规律大致相当,如果激动了,心率就加快,反之亦然。所以,如果要描述激烈的音乐,就加快节奏。如果要描述舒缓的音乐,就放慢节奏。大部分音乐作品,其节奏主基调,是人的心率的倍数。”

    其实,这个规律,我原来跟小池也探讨过。此次,借那个所谓音乐家朋友的口,得到了证明。

    “你的意思是,至少有两次扭曲,造成了音乐与现实声音的距离感。第一次扭曲,是因为要适应人体的心跳节奏,所以改变了声音的快慢。第二次扭曲,是因为要适应大脑的想象能力与创造热情,让听者有机会在欣赏时,有加工的空间,这也是距离,对不对?”

    万老师看了看小胡,问到:“兄弟,你不学哲学可惜了。这么快的反应这么准确的语言,居然用扭曲这个词,你可以当一个唯物主义的大师。”

    我玩笑到:“万老师就别害人了,这么聪明的人,跟你学哲学,有什么前途。别把年轻人带坏了,人家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呢。”

    小胡自言自语:“我只是觉得好听,你们整出这一大套。”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