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速度,至少大于六公里每小时,所以,我们现在的距离,肯定超过二十五公里了。排长在骗我们,对不对?”
我一笑置之,没怎么理他,心想。未必,排长骗了你,你就敢不走了吗?他见我没理他,就又打另一个战友说话了。果然没走好久,他的肚子就痛起来了,那是真痛,毕竟这么长时间没吃饭。他没能够坚持下来,也是他心理焦急造成的。
我又不能跑,所以,以大家的节奏为节奏,考虑时间没意义,所以,在那个时段,时间观念,居然消失了。
引磬清脆的响声,居然如此动听,悠扬清新,是最美的声音。其实这只是代表它的意义:可以稍息一下了。
“刚才有好几个人,唯诺准备打你们的,我示意他不要打,毕竟这是第一天。有的人歇了嘴巴不歇,虽然没声音,但还动嘴做出念佛的样子,你这是自欺欺人。有的人,闭眼睁眼的,搞得好像在给自己表演,你在干什么?把上堂开示忘了?”
法露师此时,才显示出他作为导师的威严来,大声地批评,如同警钟。
“是不是觉得打坐苦?各位,打坐并不苦。坐在这挡风避雨的地方,菩萨坐在这里,你们跟它们享受一样的香火鲜花。日常需要,常住为你们准备好了,你们这是天大的福报。这怎么是苦呢?人生才叫苦啊。”
我以为他马上要讲四念处:观受是苦。
结果,他不是讲这的。“人一生下来,最好算命的。鲁迅先生说过,对孩子算命最准的一句话是:这孩子最终要死的。”
我有点触动了,这个老头,居然引用鲁迅的话。可见,和尚对世间法,了解很多啊。绝对不是那种独坐深山、不闻世事的人。我对他的崇敬,又多了一分。
“佛说人有四大苦,何止四大苦啊。我们想想,自从生下来,谁能够逃避老苦、病苦、死苦。还有大量的意外事件,据说交通事故是人类第一大死因。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朝不保夕,何等的恐惧,何等的苦恼。如果你对这人生的苦恼,没有很深的体会的话,你何必来学佛呢?”
我深有体会,父母的突然离世,给我上了人生最生动的课。
“你都不明白,明天是否还能够活着,为什么不抓紧有限的时间,来追随大道呢?如果你会比较的话,打坐根本就是享福了。人们总把幸福比喻成好的感觉,其实,我们没有领略到法喜之前,所谓的幸福,只是痛苦比较轻的状态。”
这是我听到的对幸福最新的解释。细想一下,确实是这样,我们说健康是一种幸福,其实就是没有明显的病痛而已。但人们总不珍惜,因为人在健康时,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健康。但人在痛苦时,总是想摆脱痛苦。
“以上是对第句开示的阐发。要解脱,超越生死,这是非常重大的事,非大丈夫所能为,所以说,根尘迥脱事非常。第二句,是让你把法门牢记实践,心无旁骛,紧把,就是要紧紧抓住。你参话头也好,观想法像也好,持咒默念经文也好,那都是你的绳头。有人老问我,我绳头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呢?那是用来拴我的,又不是用来拴你的。不管你把的什么绳头,你就得把紧了,不要丢手,这才能够做一场圣贤的法事啊。”
按他这种说法,好像什么绳头都可以。
“好了,不多说了,坐第二柱香。”
大家重整旗鼓,打坐,去找绳头去了。什么是绳头,我也没准主意。只好把原来刘大哥教过我的,默念六字大明咒而已。当然不能动嘴出声。
这一柱香,过得还真快,因为大家把“紧把”这两个字,实践得牢。等引磐响起时,我才猛然一惊。刚才不知道是昏沉才是怎么的,好像对什么都没有感觉。念着念着,也不知道怎么过了时间。
“大家谈谈体会吧,也可以提问题。”
法露师这样一说,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有人问:“我原来总在昏沉与警醒中交替,不知道怎么对治?”
上师只用一句话:“生死心切,你就不昏沉了。”
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刘大哥,他教我的是具体的方法。比如憋一口气在丹田,然后睁开双眼。但同样的事,对那个问话的和尚,上师用的是世界观,而不是方法论。
以我不太高明的理解,如果痛念生死,就有紧迫感,在这种状态下,如同阻击手,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根本不可能昏沉的。
阻击手的状态,表明上看与打坐差不多,一个姿势,保持好长时间,但是这种等待,是不可能昏沉的。因为他的板机,关系着人命。
当然,他这样回答,是有针对性的。对于那个和尚来说,方法肯定早就掌握了,但是出现这种偏差,肯定是世界观上的毛病。最好的良医,根据各人和各病的情况,灵活地开出药方,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子。
还有一名居士问到:“我打坐时,总觉得脑袋里像涨了气一样,毛发向外伸张,像个刺猬。这是不是真气上来的表现呢?”
“上来又怎么样?可以不死吗?不要管它,它要怎样就怎样,你是观想佛像的,你就观想佛像。任他千路来,你只一路去。观想就是你的绳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管他什么气不气,管他什么生与死,干就完了。”
“那我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那位居士还不死心,想多听些信息。
“我要说你进步了呢,你就想留住它,沾沾自喜。如果说你退步了呢,你就想排斥它,灰心丧气。这都是管。我叫你不管,懂不懂?”
这意思很明白了,就是不理会,不把精力用在这上面。只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他观想这个法门上,就可以。
此时,我听到钱师兄的声音。他是唯一的一个,不问具体法门,只求理论探讨的家伙。这个人估计是老师当久了,总喜欢在形而上的层面进行纠结。
“师父,我想问一下,你刚才所说,前面那位师兄,让他不管那些现象,不理会,从心理层面来说,是不是空掉它的意思?”
这个说法有些道理,所谓空,不是完全没有。而是不让它起作用,不让它干扰你,不理会它的存在。当你的心不理会时,他就无法干扰你的心。
“如果从方法上来说,也可以这样说,让它空掉,至少你要做到不理会它。”
得到法露师的肯定,这家伙有点得意忘形。“师父教训得是。佛法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