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省厅的潘玉林科员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反对声浪很高啊,同志们正气不足,我希望支持《红旗》的同志们请站起来,多推荐,多宣传,我们搞改革就要勇敢一点,热血一点,不要怕牺牲!)     ……     省委机关并不是杨少宗真正的目的地,现在去找王中泉、陆家政、贾富雄、萧薇……的时间太早了,这些人虽然已经都在省委机关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却还没有真正的实权,和他现在的关系也不大。     杨少宗真正要找的人是潘玉林。     在杨少宗记忆中活跃着数百个人中,这个人是第一个跳入他脑海的,潘玉林是恢复高考后从旗山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     历史总是有着很多特殊的机遇,恢复高考后涌现的前几批大学生运气就非常好,大体都会分配到很不错的工作岗位。     做为一个没有关系的农村人,潘玉林就是凭借过硬的专业成绩和良好的在校表现,毕业后才被分配到省轻工业厅计划管理处做科员。     因为工作业务上的关系,加上两人是同乡,都对旗山有着特殊的感情,杨少宗和潘玉林的来往一直很密切,在杨少宗决定对淮西保护势力出手的时候,已经是副省长的潘玉林就是他在省委中的最重要同盟和支持者。     现在想要找到潘玉林还很容易,找到潘玉林正是杨少宗重建关系网的第一步。     杨少宗直接去省轻工业厅通过门卫联系上潘玉林,如今的潘玉林只是一个小科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容易见到。     门卫和机关里面通了电话后,大概过了十多分钟,一个穿着白色的确凉衬衫和黑裤子的青年科员就夹着一份报纸,匆匆忙忙的走了出来。     见到门卫,青年科员就问道:“刚才找我的人呢?”     门卫冷漠的指了指杨少宗。     青年科员随即看过来,见杨少宗不过十**岁的样子,穿着很普通,实在不像是电话里面说的公社派出来的办事员。     一看这个人的模样,杨少宗就知道他是潘玉林,虽然后来的潘玉林胖了很多,但大体还就是那个人。     他从衬衫口袋里拿出一份公社开具的介绍信给潘玉林,证明自己的身份。     潘玉林大致看了一下,还是有点不相信的看了看杨少宗,笑道:“公社还真是越来越会使用伢子了啊,你都可以当办事员了吗?”     杨少宗道:“其实暂时还不是,我刚从淮海机专毕业,原先是分配到淮海机械厂,我自己要求回公社。老徐书记就先安排我在财经科帮忙,档案能不能转回公社还是未知数呢。这一次,我则是跟着供销社的汤恩国副站长出来采购机械设备回公社办厂,我们朱科长顺道让我另外办点事。”     “哦!”     说到汤恩国,潘玉林就有种如雷贯耳的感觉……旗山人民都知道汤恩国是能吹的典型嘛!     潘玉林笑了笑,又有些不解的和杨少宗问道:“你既然都被分配到机械厂了,怎么又想回公社啊?”     杨少宗平平淡淡的答道:“建设家乡!”     “哦?”     潘玉林有一点疑惑,但也带着一丝莫名的感动和敬意。     一个大专生愿意做出这么勇敢的选择,本身就很不容易,如果是他,他肯定不会这么做的,虽然他爱旗山,可他真不知道旗山公社这个大山窝子的未来在哪里?     他想了想,又问道:“那汤副站长呢?”     杨少宗道:“他还在煤炭招待所办事,我是单独出来找您,这是宋书记交代的。”     “哦!”     潘玉林又哦了一声,他和杨少宗也不熟,只估计是杨庄或者是大杨岭、小杨岭的人,就和杨少宗说道:“正好下班了,难得老家来人,我带你去附近的小饭店吃顿饭吧!”     老家来人办事,别的先不问,好歹也要招待一顿饭,毕竟是同乡嘛。     说是小饭店,还真的就是小饭店,名字更简单——小康饭店,看起来是一家个体户饭店。     潘玉林在这家小饭店很熟悉,点了几个菜,带着杨少宗在窗户口坐下来。     菜还没有上来,先倒了两杯开水喝着。     潘玉林随口和杨少宗问道:“小杨,公社情况还好吧?我上次听朋友说,省里有些人对继续保留最后一个公社感到不满,老徐书记压力应该蛮大的吧。”     杨少宗感叹一声,道:“书记打算是做最后一搏了,我们正在社里进行责任工分制度改革,解决公社现有的劳动效率低下问题。另外,我们还将倾尽所有,砸钱买一套冷库设备上马一个肉联加工厂,看看能否赚到钱。如果有钱了,那一切问题不都是迎刃而解吗?”     潘玉林默默的点头,道:“是啊,老徐书记在这个时候真是不拼不行,就算他不想向前,别人也不会给他留下后路,公社更不会有后路。咱们旗山的情况比较特别,我倒是挺赞成保留公社体制的,特别是像咱们旗山那样的地方,可惜我也就是一个小科员,说话不管用啊。”     杨少宗笑道:“公社要买冷库设备的事情,你总能帮上忙吧?”     潘玉林笑道:“这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长江冰箱总厂应该有一套新产品,刚从日本引进的技术和生产线,其实算是别人淘汰的技术,可对咱们来说还是很值得引入的。如果现在报批计划,差不多等两个月就能到货,价格上面肯定是根据计划内来。小杨,我虽然恰好在轻工业厅主管着这个事情,可我只是一个小科员,说话不管用,你回去和老徐书记说清楚,我尽力,但不敢打包票。要是计划上没有批下来,咱们就只能从计划外走,多出一点钱应该还是能买到的!”     说着这话,潘玉林忍不住的咂了咂嘴,感叹道:“小杨,你可能不太懂,现在经济改革转轨,计划外的物资价格开始松动了,人家冰箱总厂卖给外面的价格比计划内高许多,肯定是尽力先满足计划外的合同。”     杨少宗没有答话。     这里面的事情,他还是清楚一些的。     从84年莫干山会议后,国内开始逐步实施价格双轨制的改革,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物价脱轨,由于整体物资供应紧张,计划外物价逐年暴涨,并由此产生了80年代到90年代最有特点的官倒现象。     不止是个人在倒卖,主管计划的各级物资单位就是倒卖物资的大龙头。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88年,国内开始双轨合并改革,计划内物资大涨价,由此又引出了一场物价大闯关东变革,进一步导致了国内整体物价暴涨了一倍以上,部分的走俏产品甚至暴涨了三四倍。     为了对应这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