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材料为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艰难的成功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个时代国内就没有真正的伺服电机产品,全是工厂为某一个产品专门加工制造。     厂家拿出了勉强合乎需求的伺服电机,也在他的要求下,采用了双电机、双电路控制。但就在回京前,他接到厂家电报,自动控制部分实现不了……     郭逸铭除了望天流泪,没有任何别的办法。     这不是厂家的责任,真的,他都能理解生产厂家。这个时代国内自动控制才刚迈进门槛,好多技术难题都还没解决。在他的指点下,厂家用z80芯片,磕磕绊绊好容易做出了微控制电路,刚开始大家都还有些乐观。     可到郭逸铭去沈阳,厂家试制品都出来了,才发现他们没有电机转速数据。     这个时代,生产厂家和使用厂家完全分离,生产厂家只管按照他们的设计思路生产设备,使用厂家买回去,按照生产厂家指导进行生产。在这个需求大于供给的时代,只要造出来东西,就不愁卖不出去,谁也没想过如何提高技术加工能力。     厂家生产的提升系统,从来都是手工半自动控制,具体转速控制,都是使用方自己摸索。对于使用方而言,摸索出一套提升流程,培养出一个技术高超的控制员,那就是企业的宝贝,缺了他设备就是一堆废铁。在这种环境下,没有相关的数据,生产厂家就是研制出来了自动控制电路,也写不出能用的控制程序。     一番电报往返,最后解决的办法,是在控制面板上,再加一组手动控制按钮。     自动控制系统,又回到了以前的人工半自动控制。     郭逸铭欲哭无泪。他只有等把系统安装完成,在以后的具体使用中逐渐采集相关数据,然后再为自控系统编写程序。     由此耽搁的时间,至少又是几个月,此间制备的硅晶元品质,肯定也达不到他的设计要求。     悲哀,绝对的悲哀!     整个设备制造过程,超出郭逸铭设计预料的困难像山一样多。这些问题,全都是眼下国内低劣的制造水平,和设备超高的设计需要之间的矛盾。他就是来自于先进技术成堆的后世,能够徒手画出核聚变反应堆全套图纸,也解决不了这个时代形成的技术落差。     在压力最大的时候,郭逸铭感觉自己都快要垮掉了,但他始终咬着牙关,硬挺着。     他一方面要出谋出策,帮助解决各种难题,另一方面还要借用材料应用研究所的化学实验室,少量制备隔热耐腐溶液。这种溶液具有高毒性,为了保密,他只能独立完成。制备的那段时间,他的精神紧张到了极点,几欲崩溃。     好在国家对这次的合作也是重点关注,各地各部门,都通力合作,据郭逸铭所知,参与本次设备制造的企业,早已超过了当初下订单的那几家,而成为了全国上百家企事业单位的共同任务。为了达到设计需求,数以万计的技术人员、工人群策群力,一个又一个克服着技术难点。     时间进入十月初。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很多企业连国庆节都没有放假,终于拿出第一套完全符合要求的单晶炉部件,并被各厂家派专人押送到北京。     这时重点建设的制备车间也已竣工,完全按照郭逸铭的设计图纸施工,没有丝毫走样。设备零部件送入厂房,在材料应用研究所和市半导体一厂派出的技术骨干同心协力下,顺利安装完成。     由于是“外销”产品,关乎到国家荣誉,所有的部件都做得漂漂亮亮。     从郭逸铭到董老、高老,以及现场观摩的设备制造厂家代表、市半导体一厂的安装人员,看着单晶炉闪闪发亮的金属外壳,都为之所陶醉,一致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设备。     最美的,永远是自己的孩子。     为了这台设备,大家差点没累瘫过去,此刻亲眼见到设备矗立在前,有些厂家的代表居然热泪盈眶。     这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是他们所有参与制造过程的技术人员、工人们共同的骄傲!     没有庆典,没有官样文章。     设备安装完成的第二天,试运行便正式开始。     负责操作设备的是市半导体一厂,技术最为过硬的控制员。由于部分配套设备还未完成,原料预处理是在材料应用研究所完成,再穿过马路,送到制备车间。     郭逸明亲自制定的生产流程,并撰写了大量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及处理方法。为了保证试运行成功,控制员反复记忆背诵,甚至做到了倒背如流,并事先作了辛苦的练习。     装多晶硅原料,安装籽晶,关闭单晶炉,抽气真空,充氩气。     所有人都穿着厚厚的防尘服,在设备前观摩整个流程,所有人都不说话。透过有机玻璃面罩,可以看到每一个人脸上,都严肃无比。     单晶炉早已预热,在郭逸铭一声沉闷的:“升温”声中,操作员按动开关,加大电流输出,加热线圈向石英坩埚内放射出高温,温度一点点上升,最终停留在1650度。     人们依序上前,透过观测孔,观察着炉内多晶硅料融化的情况,然后退下来,将位置留给其他人,相互之间小声地交谈。     董老是第一个观测者,透过狭小的观测孔,他看到炉内颜色、温度显示,心中就是一喜。     有门!     石英坩埚内的温度,明显高于过去使用的开放式单晶炉,而在提升区,却大幅低于以前的设备,这证明美国公司提供的热屏装置,完美地发挥了功效!     虽然早已从理论上验证了这套技术的实用性,但真正看到现实,才让他舒了一大口气。     这次与美国公司合作,材料应用研究所、准确地说,是他董美堂花了大力气,动用了许多关系,才一力促成。     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最终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他董某人就算靠着自己的老资格挺过去,也会颜面无光。     总算,美国人没有骗他……     他扒着小小的观测孔,久久不愿离开,看了又看,等了许久,才恋恋不舍让给别人。     郭逸铭是最后一个看的,他也是这方面专家,只看炉内的热效应,他就知道这次试验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就看控制员的能力,看他能不能顺利完成结晶、提升。     三天。     还要三天。     所有人都坐立不安,可为了保证洁净室洁净程度,大家又不好不停地望制备车间跑。每一个参与试运行的人,都很少与人交谈,不是在房间里故作镇定,就是出去在田野中乱走,以释放紧张的心情。     偶尔从制备车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