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最漫长的五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65章 唇枪舌剑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宣城以南的数十里远的辰溪火车站,一片繁忙的景象:一列列火车把军火物资运进车站,随后被转运至宣城日军前线。(读看看小说网)一车车宣城前线下来的日军阵亡、伤病人员被运向了日军已经作为了作战后方基地的上海。刚刚停下的打了五天激战的宣城攻城战的日酋国崎登少将的四万多部队,正休息整补、厉兵秣马,准备随后发起的对宣城的猛烈的进攻。

    这就是小鬼在华中作战的方便之处,充分利用了这一带地区在中国难得的铁路、公路、航运都便捷的交通条件,迅速就为弹尽粮绝的日军攻击宣城的数万人马重打足了气。

    而在宣城坚守的周大少团长则要惨多了:哪怕就是自己的弹药粮秣补给,也要先从重庆组织水运到武汉,再由武汉水运到芜湖港,然后由芜湖港陆运到宣城,距离长达近四千多里了,时间长达十天、半个月。还要时时刻刻防着小鬼的飞机袭扰。

    当然由军委会就近补给则要方便捷多了,但咱周大少团长的队伍不是还顶着“叛军”的帽嘛,其实就是没有这顶帽好像弹药粮秣的补给也没有这些川军杂牌的份,不要说现在周大少团长的队伍已经是几只部队混编的“杂牌中的杂牌”了

    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他娃之前截抢了陈诚的第15集团军的一大批军火弹药,可以说结束的五天高强度的激烈战斗早就只有肉搏上阵了,不用林雪儿来宣城逼他娃,他娃都只有上阵跟小鬼拼刺刀了。

    但此时的周大少团长在洛河、汉英、乔治等几个英美战地记者面前,却丝毫没有一丝的苦涩之色。说实在话,几个西方的曾经在不少战场上采访过中队的很庞大却又非常脆弱的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众多中高级将领之中,周大少团长既不魁梧神勇,也不骄横跋扈。可以说与一般的中国南方的一个年轻小伙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只有瘦削的脸上那一对灵活转动的大眼珠,透出智慧和活力,言谈举止中充满了一股年轻人的蓬勃朝气。使众位见多识广的战地记者难以忘记的是,这个年轻人的面孔上始终洋溢着的坚毅、镇定和自信,是这些西方列强的战地记者都很熟悉的一种强者有的神情。周大少团长,是一个与国民政府那些老气横秋的一大帮中高级将领完完全全不一样的一个中队将领,说起来,这些战地记者觉得他像西方列强的军队中充满了建功立业思想的激情四溢的年轻军官们,这些都使众位战地记者对周大少团长颇有好感。(读看看小说网)

    是啊,这么些年来,咱中国虽然一直不乏战争(从满清末年到全面抗战的爆发,几乎就没有几年停止过,还全都是内战),但中人们少有就什么军事战略战术战法理论的深入讨论,至于说到的不少的中高级将领,很多就是字都认求不到几个的被高领袖击败收编的地方军阀势力,钻研军事理论那就加稀少了。

    趾高气扬的将军们似乎都对军事问题不感兴趣,却一个个对政治着了迷,都讲究怎么跟上高领袖的政治节拍。就拿高领袖的几个心腹爱将,如胡宗南等,好歹算是中国当时好的军校黄埔军校的军事科班出身,却不务正业拉了十几个黄埔同学搞起了政治意味极浓的蓝衣社(后发展成了特务组织),这其中带兵打仗的中高级将领不少。

    这下好了,真一到了战场上跟小鬼玩起真格的了,这些军人“政治家”们又都失去了谈论政治时的自负,显得那么幼稚可笑、军事指挥能极为低下,有些连一战的堑壕战的军事思想都没有,就是打仗一窝蜂,全凭血上冲(周大少团长的话,特别是上海战事时他看到广西军在日军密集的立体交叉火力之下组织万人敢死队时,是气得说不出话来,直为这些广西军的好男儿可惜)

    怪不得当时还是美国驻华武官的史迪威上校一针见血地说道:“中国有很好的士兵,却没有好的指挥官”

    唉,畸形的中队、党军?“中日战争爆发至今,中队为什么没有进攻?为什么只有不停的防御,防御,还是防御?”

    美国战地记者乔治直接尖锐地提出,中国将军们这是指挥的打仗的军队,还是某些无聊政客手中的筹码?

    “噢,乔治先生,你的坦率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欣赏的。不过,麦尔斯(乔治的名),你真知道我们的对手小日本嘛?或者说你对我们中队的情况又知道多少、理解多少呢?

    我知道,就一般战术首选而言,只有积极的进攻,能有效地消灭小鬼,也能从根本上改变眼下这种总是被动挨打的防御的局面。但是在现在的中国战场上,从实际情况出发,进攻不是我们的主要手段,防御的地位仍然是主要的。”

    “周将军,我知道你又要大讲一番敌强我弱的道理出来。可是我们都知道:从军事学的意义上来说,绝对的劣势是不存在的。

    中日之间的战争也是一样的。日军现代化的军事装备等方面是比中队强,可日军把战线连延千里,甚至还开辟了两个战场(华中、华北含山西),而造成兵力分散、不足,再说华中地区的水网地形也是极大的消弱了日军机械化装备的优势。

    面对二三十万的日军,中队光在华中地区就有两个战区(第五、第三战区)一百余万人,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中队的士兵也英勇优秀。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华中战场上,中队不应该放弃进攻,选择层层设防。这是一个等着被日军集中兵力逐一击破,挨个歼灭的蠢猪似的战略战术”

    乔治反驳道。

    周大少团长笑了,老是高领袖那是自然:拼着把第五战区、第三战区的一百来万人折腾光,华中日军方面军这二、三十万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此一来,小日本当考虑他的全面侵华战略值不值当?(这是周大少团长缺乏政治的充分表现,高领袖把自己的本钱打光球了,还他当屁个高领袖啊?这种两败俱伤的干法,有利于国家,不利于个人,这也是高领袖始终在打和之间摇摆的根本原因。武汉会战以后,咱高领袖保存自己的力量的意图加明显,所以在日军占领区浴血奋战的的武装在抗战胜利后指责高领袖下山摘桃捡耙和。因为39年武汉会战以后,跟对峙的日军师团番号几乎都是100以后的丙种日军师团了,30以前番号的日军精锐的甲种师团,或其后的日军乙种师团,不是在跟美国人死掐,就是跟土八路对阵)。

    周大少团长说道:

    “先生们、小姐们,中国有些事情你们很清楚,可有些事情,以你们西方人的思维和逻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