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成了防线上苏军的梦魇。在此起彼伏的爆炸中,e50完全无视四周射来的小口径反坦克炮弹,高速从向苏军战壕。紧随其后的e25与e10掩护着中央的掷弹兵们,用它们车体上的机枪向着依然躲在战壕内的苏军进行火力压制。直到装甲掷弹兵们冲入战壕,在对方防线上清理出一个缺口后,也不管两侧的苏军,再次高速杀向苏军后方。
德军再次使出了娴熟的两翼高速突破,敌军后方合围的战术。
为避免斯摩棱斯克遭到德军合围,斯大林一面下令不准后退,一面调集兵力加强斯摩棱斯克防御。
在冬季反攻中,从41年幸存下来的精锐部队被调往西北方面军。面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冲击的是后方刚刚组建的部队。这些部队或许在装备上不算差,但他们缺少足够的战斗经验。与此刻的西北方面军相比,他们还算不上百战雄狮。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是靠武器、装备养出来的,只有经历过真正的铁与血之后,他们才能成为一支令人恐惧的部队。而他们的对手除了武装到牙齿外,还在法国的青青草地上奔驰过,在北非炙热的沙漠中战斗过,在苏联白雪皑皑的土地上爬行过。光是战斗经验,他们便足以傲视那些刚刚孵出来菜鸟。
3月30日,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已经在加里宁方面军的防线上挖出了一个80多公里的缺口。南面的第4装甲集群虽然在速度上比不了他们,却在稳扎稳打得一步步向前推进。
德军的行动引起苏军指挥部一阵鸡飞狗跳。原本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场主动权,居然被德军一把夺走。斯大林绝不能容忍这种事发生。他担心一旦德国人重新夺回主动权,41年的恶梦会再度上演。
因此斯大林拒绝了沙波什尼科夫的暂时后撤,重整部队的建议。
之后华西列夫斯基递交的,由在乌克兰的朱可夫送来的故意让德军通过,后方关门的建议的也被斯大林枪毙了。
斯大林想了半天,最后统一了铁木辛哥的:暂时停止西北方面军的行动,全力支援斯摩棱斯克的建议。
不过在当天晚上见过伏罗希洛夫后,斯大林又将命令改为不许后撤一步。
如果说沙波什尼科夫的建议是上策的话,那朱可夫的建议就是中策。
不在总指挥部的朱可夫没有考虑到缺兵少将,经验不足的加里宁方面军与西方方面军是否有能力关上那扇门。
如果说朱可夫的建议是中策,那铁木辛哥的建议就是下策。
那些运往列宁格勒的部队,以及在列宁格勒休整的部队转向支援斯摩棱斯克将浪费大量时间。就算能及时到达,能否在短时间内形成战力也值得商讨。
如果说铁木辛哥的建议是下策的话,那斯大林最后的命令就是下下策。
这种不许后撤的命令与当初导致“基辅合围战”前期的命令有什么区别?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