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百度宅男当崇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四十二章 学堂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笔一挥,立刻建立各种工业技术学校云云,那样,只怕这天下都要翻天了这个大明还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大明,对此,杨改革深有体会。

    “臣领嘴”孙元化也是轻声的说道。

    “…···唉,这件事·反正卿家要多用心,要多培养年亲人,能交给年轻人做的,不妨教给年轻人,不必事必躬亲······,卿家不妨建个学堂,专门教授这方面的内容……”杨改革思索再三,还是决定把建工业学堂的事说出来,以前都只能叫孙元化偷偷摸摸的以师傅带徒弟的学徒方式进行扩大“工程师”队伍,如今,杨改革准备上学校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毕竟还是太落后,出人才的效果还是太慢了。

    “…···学堂,这方面的?……”孙元化原本就小了不少的声音,更加的小了,说完,还四处瞧了瞧,生怕被别人发现一般。身为科举中人的孙元化自然明白,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所谓的这方面的内容,是不溶于这如今这个大明的,若是说偷偷摸摸的,以学徒做工的方式传授和扩大影响也就罢了,可如今皇帝叫他弄学堂,这可是犯了不小的忌讳,如今整个大明的教育资源都被“文人”把控着,连太监学堂也有进士负责教学,他这个学堂一旦办出来,只怕立刻被如今的士林文人的口水给淹没。

    “不错,这件事,朕想了想,也该是时候办了,以前是偷偷摸摸的的,如今,条件稍稍的松动了一些,倒是可以再进一步,把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愿意吃苦的学徒书办召集起来,办一个学堂,正式传授卿家关于工器,冶炼,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杨改革皱着眉头说道。

    “回禀陛下,臣明白了……”孙元化想了想,本想把其中的难处给皇帝说清楚,可见皇帝皱着眉头,于是决定把这件事的风险自己担下,不给皇帝增加负担。

    杨改革思索了一朕,眉头舒展不少,看了看孙元化一脸的毅然,知道元化定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来做这件事,这件事的风险,杨改革也是有预见的,当年在太监学堂里见过进士教授,就明白了大明朝的文人对“知识话语权”的掌控是多么的厉害,像这种技术学校,肯定就是那些腐儒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办这个学堂的压力,可想而知,杨改革不惧怕任何一个大臣,也不惧怕任何一派力量,可和整个官僚文人阶级为敌,杨改革也受不了。

    “朕给卿家说这个事,也是有了一些把握才说的,可不是叫卿家替朕趟地雷阵······”杨改革笑着说道,这个地雷阵,杨改革自己都不敢趟,何况是别人,自然不可能叫自己的心腹替自己被黑锅。

    “呃······,陛下,臣愿意担下此事,不会牵扯到陛下的······”孙元化毅然的说道,即便会挨士人的口诛笔伐,孙元化也认了。

    “呵呵呵,卿家的忠诚,朕理解,不过,此事,已经不像以前了,已经出了一些松动,卿家办这个技术学堂,可以稍稍的向前走一步了,……至于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卿家可知道,不少世家大族都暗地里向朕表示,想建水泥厂,求朕通融呢,……如这个人坛纪念碑一旦建成,水泥这种建材·一定会立刻风靡整个大明,钢筋水泥建筑,必定会在整个大明拔地而起的······,不仅仅是房子,这修墓需要的钢筋水泥,其实也是一个不小的消耗,想必卿家也知道,那些地主老财也不想别人撬他们的墓·······水泥的销量,有这个纪念碑做保,日后的销量是不愁的,……卿家想必也知道,水泥不可能长途运输,也只能就近取材,我大明有万里疆土,所以说·天下间,需要很多水泥厂……,朕的意思,卿家可明白吗?”杨改革笑着说道。

    今日找孙元化来,悄悄的说这个话题,也是杨改革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技术学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条件,终于是成熟了。水泥厂的事,一直就有世家大族想做,杨改革也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了这个事,但结果不是很理想,杨改革觉得,还缺乏一些必要的条件,还需要再催生一下水泥厂,这次这个人坛纪念碑的事·就是一个转机·随着对人坛纪念碑的热议,水泥和钢筋这种新鲜东西,会彻底的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世人一定要问·水泥到第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好处,凭什么用它来建人坛纪念碑,这一切,都会随着人坛纪念碑的热议和建设将水泥厂的建设再次推向一个高潮,以前很多和杨改革讲条件的世家大族,想必得重新掂量一下自己的条件。

    杨改革也有着自己不小的条件,不能满足杨改革的条件,光是赚几个银子,杨改革也觉得没意思。

    “陛下的意思是······”孙元化惊讶的看着皇帝。后面的话就不好意思说出口了,羞愧之心立起……

    皇帝的意思,孙元化也是理解了的,既然他们那些世家大族要建水泥厂赚钱,那自然的,得有懂技术的人去建才行,也得有懂技术的人负责管理才行,不然,怎么烧出水泥?水泥可不是普通的建材,不是普通人能烧出来的,材料的千差万别,没有系统的学和和系统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光凭经验烧出来。

    这必然的,得从他孙元化这里调派人手过去,那他办学堂传授这些“离经叛道”的东西,也才不会有那么多人反对,起码如皇帝说的,那些世家大族是默许的,这就够了,若是不传授这些“离经叛道”的东西,就没人知道怎么烧水泥,就没人知道怎么建水泥厂,想天下间那么多要建水泥厂的地方,手把手的带几个徒弟,显然是不够分的,除了建学堂,还能怎么办?

    孙元化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工可强国”的理念,他不是不懂,可就是因为懂,才知道其中的艰难,大明朝是一个以“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世界,根本容不下这些“离经叛道”的东西,搞这些东西,就是离经叛道,就是数典忘祖,就是不务正业,也只有一定的功名和地位的人来做这些事,也才算稍微好一些。

    若是普通人学这个,还要办学堂,要坏儒家的根,那显然是不被允许的。

    想到皇帝为了这件事还得和那些世家大族达成利益上的妥协才能偷偷摸摸的办,心不酸都不行。他累,皇帝比他更累,处理其中各种利益的盘根错节,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

    “此事,朕有几点要求,卿家务必记下…···”杨改革严肃的说道,和世家大族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也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即便现在也只能偷偷摸摸的做。

    虽然要偷偷摸摸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