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来应付此事·除此之外,也可以从国子监借调监生,若还是不够,还可从其他各部,各衙门借调人手,总之,这件事一定要处理好,对了,通政司也把今日朝堂上议论出来的关于人坛纪念碑的事宜公布出来·建碑之事·日后要形成常列,凡是讨论出来的结果,总结出来的关于建碑的事宜,都要向天下公布·征询天下人的意见,······总之,关于建碑的事,得整个天下人参与才好,才能凝聚天下的人心和人望,卿家可明白?”杨改革道。
“臣领旨!”那官员答应道。
这官员答应得很爽,可有的朝臣就不爽了,皇帝还要把今日朝堂上讨论的事用邸报公布出去?这不是出他们的丑么?若是把朝堂上的一举一动都公布出来,他们大概是没脸出来见人了。
“启禀陛下,这,这····…,那个……”有大臣站不住了,立刻站出来禀奏。
“何事?”杨改革确实有些头昏脑胀,给这桑拿天闷的。
“…···陛下,就是那个事啊!陛下,可不可以不把今日朝堂上的事以邸报公布出来?”那大臣可能想起来自己在这朝堂上说过什么话了,吓得立刻跟皇帝提不要把这事公布出去。
“哦······”杨改革看着那个大臣一副想说有不敢说的样子,不太灵光的脑子也终于运转过来了,好像明白了什么,又道:“······哦,朕知道了,朝堂上议论的过程,自当不能完全的公布出去,通政司记得公布的只是结果……”
“臣领旨!”通政司又答应道。通政司的通政使也是蛮高兴的,他这通政司经过此事,好像地位上涨了不少,这对于他通政司来说,是好事,虽然这件事上面还有一个婆婆,可那施凤来是个很面的首辅。
“谢陛下!”那个官员终于是松了口气。
杨改革处理了这个事,就准备回去休息一下,这大殿的人实在太多了,又是个桑拿天,杨改革是浑身出汗,黏在身上格外难受,之坚持了一会,就坚持不了了,实在是头昏脑胀,脑袋无法处理事情了。
“启禀陛下,臣还有一事请示,请陛下示下······”施凤来见皇帝要散朝了,又立刻问道,他记起来,自己好像有什么事忘记问了。
“哦,何事?”杨改革问退。
“回禀陛下,如今人坛纪念碑尚且还在讨论之中,离建成之日还远,但这老百姓爱戴陛下,这叩拜陛下之事,陛下看,该如何办?还请陛下示下······”施凤来想起自己还有事没说,立刻说出来。
“哦,此事啊······,这样吧,就以天地二坛代朕接受叩拜,让百姓到天地二坛去拜吧,待日后人坛纪念碑建好,则改由人坛纪念碑拜祭……”杨改革想了想,立刻说道,这个代替方案,也是早在预料之中
“臣明白!”施凤来立刻答应下来。
群臣也没什么意见,修建“通天塔”一般的人坛纪念碑,已经是大明朝第一大事,那什么活人祭拜的事,真的只是个芝麻大小的事了,也没什么值得争的了。
说完了,杨改革也就散了朝议。
皇帝向天下人征集建碑方案和建议的事,又一次点暴了世人的热情。
大街小巷,立刻奔走相告。人人都有向天子提建议的权利,人人都可以通过信件向皇帝提建议,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翌日。
邸报不出所料的脱销了,樊维城不得不不断的加印·这邸报的印刷厂,算是一天到晚连轴转了,根本就没有空闲下来的机会。前一批邸报还没印完呢,这新得邸报又得加印,实在是忙不过来。
“卖报了,卖报了……”
“陛下向天下人征集人坛纪念碑的建设方案和事宜了······”
“…···凡有好的建议和方案,皆可邮寄给陛下······”
整个北京城,都是报童们卖力的呼喊。
不过是清晨·人们却已经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争着向街上,向茶馆酒楼跑,为的就是抢先一睹这件事的全貌。
有人兴奋,有人感动,也有人沮丧,更有人失落。
茶楼里。
早已聚集了前来听读报的人,由于来的在太多将清晨那独有的一丝清凉远远的赶跑了。
“可怜,可怜啊!······老天让咱生在了这个世上,让咱经历了这么多的难得一见的事,可为啥俺娘不让俺读书呢?不然,咱现在也能给陛下写信了······”
读报的老夫子读完了报,立刻就有人伤心的哭泣起来。
不为别的就为自己没文化,不识字,从而错过了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
“唉,秦掌柜,你就别哭了,你说你一个杀猪的,不识字也没人笑话你,你哭个啥啊?你不会写字,就不能找个会写字的人?”有人立刻就鄙视这个哭丧的人。
“你不懂不懂啊!俺吃亏了吃亏了,吃了大亏了······,早知有今天,怎么的当年也不该让俺娘省那几个钱,怎么得也要学几个字啊!如今吃亏了,不识字,吃了大亏了……”那个被称作秦掌柜的人立刻一脸后悔的说道,不住念叨自己吃亏了。
“秦掌柜,既然吃亏了,那你这下一辈,就该读书,不能再吃亏了……,你说是不是?”有人出主意道。
“说得是,说得是,俺回去了,立刻让俺儿子读书去,这怎么得,也不能再省这几个钱了,日后害俺儿一辈子啊!”那个秦掌柜立刻说道。
老夫子看了,倒是抚须笑了起来,这也算是心向圣人的教化了。
“老夫子,您说,陛下是真的会看每个人的信吗?”皇帝向天下人征询建碑的建议,人人都可以给皇帝写信,这件事,算得上是难得一见的大事,有人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充满着疑惑。
“这自然是有规矩的,此事邸报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不是信件直接交到陛下手里,而是由通政司衙门代为收集整理,若是有好的建议,才会逐级的筛选,最后送达陛下那里,想直接把信送到陛下手里,这大明朝,可能不超过三十人吧……”老夫子也算是读书人,对这些很清楚,笑着给众人讲解,想到这个人的话,自己倒是笑起来。
“原来是这样啊!咱还以为是信直接送到陛下手里呢······”那个人有些失望的说道。
“你也不撒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