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帝国风云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5章 谁是目标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点挽救的余地都没了,但老秦人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岂是一番豪言壮语就能轻易说服?     必须拿出确实可行的计策,对老秦人有利的计策。     时间不等人,外面的客人越来越多,一旦相国昌平嘉等公卿大臣到了。几个人还是没有拿出决策,那事情就非常被动了。     情急之下,宝鼎蓦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两个计策。     “盐铁大案可以结束,但谋反大案不能结束宝鼎说道,“谋反大案要等待大王的命令,按照大王的意思办。在这之前,你们上奏大妻,弹劾相国,以相国御下不力为由,请奏大王改相国为左右承相。”     这个计策可行,本来它就是原定计策中的重要一步。     “不出意外的话,大王很快就要下令,让我出任主爵中尉一职宝鼎说道,“随后我便上奏大王,请大王即刻立后,确立储君。”     三人头皮骤然一麻,骇然心惊。     大王至今不立后,上上下下都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但中枢的大臣都知道,大王对楚系外戚独揽大权的做法非常不满,不立后,不立储君,实际上就是与老太后呕气。老太后心知肚明,随着年纪的增大,她也是非常着急,屡屡催促,但秦王政百般推谭,拖延至今。     宝鼎在这介。关键时刻,突然奏请夫毒立后,立储君,固然有摆脱自己凯觎王个的嫌疑,但同时也是联手楚系外戚,向大王施压的意思。     这事有两种可能,一是大王迫不得已,答应了,但他必然记恨宝鼎。将来宝鼎肯定要倒霉;一是大王再次挺住了,但与楚系外戚的矛盾愈激烈,如此一来,宝鼎的叵测居心就暴露无遗,他竟然利用此计玩了一招乾坤大挪移,再一次控制了风暴。让大王和楚系外戚再一次打了起来。老太后的一番心血白费了。     “武烈侯,你要考虑后果。”王陵不得不出言警告。     宝鼎拿出此计,显然是赌秦王政最终顶住了重压,但谁知道秦王政能否顶住?秦王政六年前加冠成*人。随后与楚国公主大婚,如今公子扶苏都快五岁了,不立储君可以说的过去,不立后却是没有半分道理,但王后一立,储君事实上也就立了。这两者是一体的。     秦王政一旦顶不住,立后了小这与公子宝鼎的初衷显然就是背道而驰。而公子宝鼎的命运也随即急转直下。可危。     “武烈侯,此计万万不可。”熊公当即阻止,“一旦失算,万劫不复。”     “武烈侯,千万不可行此计。”王绾也是面带惊色,连连摇手,“老太后和楚系外戚正在为此事绞尽脑汁,你这时候冲出来,等于为楚系冲锋陷阵,必然会激怒大王,后果不堪设想。”     “立后,立储,皆关系到王国存亡,我做为宗室大臣,当然要敦促大王尽快立后立储。大王有意拖延此事,目的何在?置我王国安危于何地?我又岂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宝鼎说得义正严词,慷慨激昂。     三人有种头晕目眩的感觉。这下子的的确确是个祸害,爵位越高。官做得越大,祸也就闯得惊天动地了。    三人极力阻止,宝鼎却信誓旦旦,拍着胸脯保证说,秦王此次绝无可能立后、弈旬书晒细凹曰甩姗不一样的体蛤     “你有什么理由?”     “我的理由很充足,非我老秦人不得立后,非我老秦人不得立为储君。”宝鼎斩钉截铁地说道。     三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蓦然哈哈大笑,王陵和底公更是击掌     贺。     “武烈侯,高,妙,好计啊,好计。”王绾激动之余。连声称赞。     黄昏时分,相国昌平君、御史大夫昌文君联袂而来,盛大的酒筵也正式开始了。     酒酣耳热之际,昌平君熊启对老将军王陵说到了正在审理中的大案。眼看快到年底了,大案早点结束吧,拖长了影响不好,于国于民皆不利。王陵暗自鄙夷。你贪赃枉法的时候怎么不说于国于民不利?现在事了,要砍脑袋了,怕死了。这时候竟然厚颜无耻地说什么“于国于民。”简直是笑话嘛。     王陵哼哼哈哈,最后逼不得已,说了一句话,“铁证如山,供词上都按着血手印,我怎么狗私?     熊启抚须而笑。有王陵这句话就够了。     过了三天,幕园才渐渐安静下来。秦王政下令,武烈侯赢宝鼎出任主爵中尉一职。     此事在咸阳传开,好事者引为笑谈。公子宝鼎回京后,一顿拳脚打死了公子幕,夺回了老府,最后甚至把公子襄的官职都给抢到手了。楚系这脸算是丢大了,大王这是故意打楚人的脸啊。     秦王政又下令,叫老将军在年底前务必审结大案。过了年,如果案子还没审完,你就回家继续养老去,这说明你老了,精气神不行了,还是回家颐养天年吧。     这道命令下达没几天,廷尉府堆放大案卷宗的库房失火了,所有卷宗供词全部化作了灰烬。     秦王政勃然大怒,把王陵、赢豹和李斯叫到宫里大骂了一顿。     正当秦王政以为老秦人和楚人已经达成妥协,准备展开凌厉反击的时候。王陵、王剪、公孙豹和屑公突然联名上了一道奏折,弹劾相国昌平君熊启,认为他应该为盐铁大案、谋反大案负责,奏请大王要么罢了他的职,要么改相国为左右承相,削弱和限制相国的权力。     此奏一出,咸阳震动。     昌平君熊启大怒,马上与御史大夫昌文君熊炽联名上奏,弹劾王剪。指责他在河北大战期间擅自率军进入河北战场,形同谋反,奏请大王罢免他的军职。     王剪严重违律,事实俱在,如果大王和臣僚们故意忽略,那就不是罪责,但一旦有人死抓着不放,那杀头都行。     秦王政犹豫不决。老秦人没有坠入楚系的陷阵,一直的他冲锋陷阵。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假如因为此事屈从于楚系的重压,把王剪的上将军给罢了,那就做得未免太过了,会寒了老秦人的心。     谁知王剪火上奏,主动请辞。老夫不给大王添麻烦,这个上将军妾夫不干了。少上造公孙豹随后也请辞,老夫也不干了,要回咸阳与家人团聚。至于北军统率,王剪推荐了羌瘪心。秦王政非常感动。当即准奏,叫王剪和公孙豹马上返京,并给羌瘪加了一级爵。     大秦军方本有三个假上将军,如今狂腑因为宜安决战失利。罢职;王剪现在又主动请辞,三去其二。就剩下一个蒙武了。军中不论是老秦人还是楚系,都随着这两位统率的离去而遭受重挫,尤其是老秦人,几个老家伙全部被赶出了军队。     秦王政大喜过望。鹤蚌相争。渔翁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