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君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但昭襄王担心楚系外戚卷土重来,有意立嫡长孙公子弘为太子。武安君不愿意介入储君之争,谁知局势越来越紧张,以相国范睢为首的关东外系主动挑起了战争,逼得他不得不出面。为了大局,武安君授意公子弘,坚决退出储君之争。此举激怒了昭襄王。昭襄王最担心的就是楚系外戚卷土重来,如果立安国君为太子,等他百年之后,楚系外戚势必重新崛起。武安君此举不但得罪了昭襄王,更得罪了一部分本土老秦人,在关东外系的有意推波助澜下,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的形势太复杂,各方势力深处其中,最后都是身不由己,全部被卷进了风暴。武安君被冤杀,司马梗被罢黜,公子弘被流放,范睢被罢相,而昭襄王在风暴之后,身心俱疲,临终之际也只能把王位传给安国君,因为他根本没有第二个选择。”
苍头明白了,楚系外戚与武安君之间并无恩怨,相反,华阳太后还非常感激武安君,之所以阻止庄襄王赦免公子弘的亲属,一则是因为昭襄王驾崩不过两年多,要顾全老王的脸面,其次是要把当年的恩恩怨怨就此埋藏,如果拿出来必定又是一场风暴,何苦来哉?
此刻,苍头也知道蒙恬之所以说出这段秘密的原因了。
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绝对不愿意看到公子宝鼎的出现。
公子宝鼎的出现,意味着当年的血腥又要翻出来,朝堂内外、军政两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势必要乘机跳出来大做文章。从旧日渊源来说,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不能以怨报德,那等于给了对手攻击的把柄,所以在形势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会主动退让,以矫枉当年的错误,还公子弘一个清白,重新评定武安君的功绩,解除对白氏和司马氏的禁锢,让他们的子弟重回朝堂和军队。
尉缭之所以向秦王献此计策,正是找到了楚系外戚的软肋所在。这一招如果击中了,秦王即使不能马上扳倒楚系外戚,但绝对能获得老秦武人的支持,继而实力大增,可以有效巩固和集中自己的王权。
现在宝鼎横空出世,楚系外戚措手不及,他们的软肋露出来了,这时候若能给其重重一击,则形势必然扭转。
=
=
=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