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帝国风云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八章 武安君白起引发惊天风暴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成员受到牵连,但没人流配边疆。嫪毐之乱同样有王族成员受到牵连,也没人流配边疆。再往前推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在位三年,咸阳稳定。再往前就是孝文王,孝文王在位三天,没事。再往前就是昭襄王了。     昭襄王长寿,七十六岁驾崩,在位五十六年。因为他的寿命太长,在他六十岁的时候,他的长子也就是第一任太子兴国君死了。兴国君死后,谁来继任太子,成为昭襄王的心病,随之爆发了一场震撼千古的大风暴。     在这个时代,王位继承制度尚没有完全确立,基本原则是父死子继,特殊情况下兄死弟继也可以,不过嫡长子做为第一继承人倒是明确下来了,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反正不管怎么说,兴国君死了,要重新立太子,按照顺序,就应该是昭襄王的嫡次子安国君。可惜的是,安国君身体不好,另外尤其让人头痛的是,太子妃华阳夫人没有子女,安国君没有嫡子,庶出儿子倒是有二十多个,但没有特别出色的,这样一来,如果立安国君为太子,假如他再次死在昭襄王前面怎么办?就算他熬过来了,做了大王,他的继承人怎么办?二十多个庶子都有做太子的机会,斗争不可避免。     昭襄王犹豫了,就把这事拖了下来。为了大秦的国运,他不但要考虑儿子一代,还要考虑孙子一代。这时候,一个出色的人选进入了昭襄王的视线,那就是已故太子兴国君的嫡长子公子弘。     公子弘是昭襄王的嫡长孙,本人善武,勇猛,敦厚,十三岁上战场,功勋卓著,而他的军方背景异常恐怖,实力非常强悍。     公子弘的母亲,也就是兴国君的夫人,是大秦名将司马错的女儿。(太史公司马迁的八世祖就是司马错。)     秦国有三大功勋卓著的统帅,司马错、白起和王翦,正好三代人。司马错最大的功绩一是平蜀,二是取上庸。平蜀,在战略上建立了攻打楚国的绝对优势;取上庸,则为秦军攻打楚国腹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白起赢得了鄢郢(yan/ying)之战的胜利,就此把楚国打得一蹶不振。     公子弘的正妻,则是武安君白起的女儿。     白起出自郿城大族“孟西白”。“孟西白”的第一代就是春秋时期辅佐秦穆公称霸的名臣百里奚。百里奚有子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西乞术和白乙丙。这父子三人都是大秦能臣。“孟西白”一族世代相传,三氏繁衍,三百余年了,枝繁叶茂,根基深厚。     司马错、白起先后出任秦国上将军,大秦军方将领几乎清一色出自他们的帐下,由此可见公子弘在军方的雄厚实力。本来这些都是昭襄王为太子兴国君继位做准备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兴国君死在了他前面,而预留给兴国君的这些力量就被嫡长孙公子弘继承了。     公子弘显然是做大王的较好人选,但他是孙子辈,现在就立他为太子,于法于理俱不合适。另外,更重要的是,昭襄王遇到了来自朝中以文臣为主的关东系士卿们的极力反对。     大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就一直坚持“以法治国,以法强国”的国策,这个国策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大秦崛起于西方,傲视关东群雄的重要原因。自孝公开始,大秦就以老秦武人打天下,用关东士卿治王国,所以老秦武人与关东士卿的矛盾非常激烈。     可以想象,假如公子弘做了大王,老秦武人还能让关东士卿掌控大权?还能让一帮卖嘴皮子的对他们指手划脚、呼来喝去?但大秦没有了这些关东士卿,大秦的国策还能按照“以法治国”的道路走下去?     昭襄王犹豫不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一直拖。假如他先死了,那自然把王位传给安国君,假如安国君先死了,那就只能让公子弘继位了。     昭襄王迟迟不立储君。安国君知道自己的份量,谨守本份。公子弘无意储君之位,根本没有争取的意思,但是,以白起、司马梗为首的老秦武人和以相国范睢为首的关东士卿们却因此展开了血腥厮杀。     当时长平大战刚刚结束,白起要乘势杀进邯郸,范睢却说服了昭襄王,没有同意,撤兵了。白起勃然大怒,和范睢彻底撕破脸,发誓要把范睢赶出咸阳。     不久,昭襄王下令,发动邯郸大战。白起却不同意了,认为已经错过最佳机会,拒绝到前线指挥作战。秦军攻击不利,连换两位统帅,毫无进展。     悲剧发生了,大秦国历史上最大一场风暴终于爆发,大秦的君王和大秦的军队统帅反目成仇,昭襄王杀死了白起。     白起一死,前线将士士气低落,在赵魏楚三国联军的反击下,兵败如山倒。     昭襄王出离的愤怒,认为老秦武人背叛了他,罢免了国尉司马梗,杀死了为白起鸣冤的司马靳,将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的本族子弟、亲信武将全部赶出了军队。     公子弘爆发了,他无力指责自己的祖父,他报复的对象只能是相国范睢和关东士卿,但公子弘是一个纯粹的武人,他斗不过关东士卿的阴谋诡计,最终掉进了范睢的陷阱,犯下了谋反大罪,依律当斩,受到牵连的白氏和司马氏也将遭到血洗。     老秦武人愤怒了,满腔怨气终于不可遏止地爆发了,蓝田大营里数十万秦军将士发出了诛杀国贼的震吼。     范睢和关东士卿们害怕了,昭襄王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弥天大错。他罢免了范睢,驱逐了部分关东士卿,同时也流放了公子弘,禁锢了白氏和司马氏。     不久,安国君立为太子。     这场悲剧的缘由就是储君之争,假如昭襄王果断立储,何来这场惊天惨剧?昭襄王自有他的苦衷,这个朝堂上下都知道,算是公开的秘密了。     在大秦六百余年的历史中,秦楚联姻十九代,楚系外戚一直影响着大秦政局。     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公主,她做为楚系外戚的领军人物,长期把持着大秦权柄。昭襄王四十二年,宣太后病死,昭襄王才抓住机会把楚系外戚赶出了朝堂,但他依旧没有摆脱噩梦,因为在宣太后的安排下,储君候选人安国君迎娶了宣太后的侄孙女,也就是华阳夫人。秦楚联姻因此延续到了第二十代。     如果立安国君为储,楚系外戚势必重新崛起,昭襄王的噩梦还将延续,这就是昭襄王迟迟不愿立安国君为储的重要原因。     果然一切如昭襄王所料,但情况远比昭襄王预想得严重。     有个叫吕不韦的人到了咸阳,他清楚大秦朝堂的权势派系,知道楚系外戚急需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于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