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猴儿也称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49,泄春光卫顼观红杏(上)第(1/1)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新任左幽郡太守吕酷手下九猛之一的卫顼,也率了一百士兵,去破红杏泄春光阵。     进了此阵阵门,见里面大路两旁,皆是杏树,杏树枝上,花开烂漫如云,蜂飞蝶舞,好不热闹。一个士兵笑道:“哇,红杏出墙!”     卫顼笑道:“就知道红杏出墙,可知道红杏出墙的来历?”     那士兵挠头道:“我就知道红杏出墙是婚外恋,还知道叶绍翁有首诗《游园不值》:‘小扣柴门久不开,应怜屐齿印苍苔。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还真不知道它的意思怎么有景色发展成绯闻的。”     卫顼道:“其实红杏出墙的历史要早得多。唐朝诗人吴融《杏花》诗道: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软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     他的另一首《途中见杏花》道: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唐朝宋无《墙头杏花》道:红杏西娄树,过墙无数花。     北宋王安石《杏花》道: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宋魏夫人《菩萨蛮》道: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南宋陆游《马上作》道: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这些诗句其实还没有婚外恋的痕迹,但红杏出墙这个词算是诞生了。     《宋稗类钞》载:赵清献帅蜀日,有妓戴杏花,公喜之。戏谓曰:‘头上杏花真可幸。’妓应声曰:‘枝头梅子岂无媒?’赵益惑之,谓直宿老兵曰:‘汝识某妓所居乎?’曰:‘识之。’曰:‘为我呼来。’去已二鼓不至,复令人速之,旋又令止。老兵忽自幕后至(或曰:赵周行室中,忽高声自呼曰:‘赵忭(?)不得无礼!’),公怪问之。兵曰:‘某度相公不过一个时辰,此令息矣。虽承命,实未尝往也。’     这个是男人准备红杏出墙却又幡然醒悟,自己急刹车或在那老兵的帮助下急刹车的故事。可见杏花是可爱诱人的,具有一定的杀伤力。杏花和女人的诱惑,以及出轨,算是挂上钩了。     而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元朝戏剧也有‘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的戏词。清朝李渔则说什么‘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于是红杏出墙便变成了女人出轨的代名词。”     那士兵惊讶道:“原来还有这么个来历。卫将军,你赞成不赞成婚外情?”     卫顼道:“婚外情?当然不赞成了。”     那士兵道:“为什么会出现婚外情呢?”     卫顼道:“那可有多种原因。     一种是其人天生多情,无论怎样都要出轨的。这种人是‘红杏跳墙派’。     一种是其人本来无心,他人生情,七勾引八勾引,引动春心,而终于出轨。这种人是‘红杏徘徊派’。     还有一种呢,是有其心而无其胆者,担心名声受损,如张爱玲《封锁记》中的男女主人公,只做了一场春梦,想一想而已,却不会付诸实施。这一种叫‘红杏春梦派。’”     那士兵听了,不禁道:“那有没有办法防止?”     卫顼道:“如果是红杏跳墙派,那你如果不想戴绿帽子,那就早些放手了吧,你守不住的。要是你也是愿意,那也没法。要是你和她是一样的人,那岂不是天生绝配!     第二种红杏徘徊派的人呢,她的(他的)爱人可能关心不够,把你关心的院子建的大一些,红杏也就出不了墙了。     第三种红杏春梦派的人应该是这世上最多的人,偶尔做一下春梦,思想跑了一下题,再回到现实中。这算不算情感的背叛?我以为你开个一次两次倒还无所谓,但不能老开小差。老开的话,那就有把梦想付诸事实的冲动。要记住,有得必有失,一旦做错了就覆水难收。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吧,一定要互敬、互谅、互助、互爱。既要给对方一片自由的空间,也不能让对方自由得过了头。这世间诱惑很多,名利,美貌,才华。要抵抗外界的诱惑,就要经常使生活充满新鲜感,要珍惜那曾经拥有的美好,并时时铭记,真爱如同花儿开放,如果一旦凋零,将不会重开。”     那士兵听了高兴地道:“听了你的话,我感到很受教育。今后我要是有了女朋友,结了婚,一定按你所说的去做。”     卫顼望着那树树繁花,道:“其实我们如果仅仅把这杏花看做风流花,那可太冤枉它了!     它可以和教育牵上线,《庄子》曰:孔子游缁帷之林,休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所以教育界又称杏坛。     它可以和医生搭上桥,《神仙传》曰:董奉,字君异。居庐山,为人治病。重病得愈者,令种杏五株;轻病得愈者,为栽一株。数年掷晷,杏有十数万株,郁然成林。杏子熟,奉於林中所在,作箪食一器,宣语:"买杏者不复须来报,但自取之,一器?,便得一器杏。"有人少?往而取杏多,即有三四头虎逐之,奉悉以杏所得?粮赈救贫穷。(《寻阳记》曰:杏在北岭上,有树百株,今犹称董先生杏株。)医学界又称杏林。     它还沾了些仙气,《南岳夫人传》曰:仙人有三玄紫杏。《西京杂记》曰:上林有文杏(材有文彩。)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献一株,花瓣五色,六出,云是仙人所食者。)《嵩高山记》曰:嵩高山,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馑,皆资此为命。人人逞哎,而杏不尽。任?《述异记》曰:杏园洲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汉时,常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月,日食杏,故免死。云洲中有冬杏。     它也与佛门有缘,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曰:西方于阗王不信佛法。有商胡将一比丘毗卢旃,在城南杏树下白王:"伏罪今辄将异国沙门来。在城南杏树下。"王闻忿怒,即往看。毗卢旃语王言:"如来遣我来,令王造复盆浮图一躯,使王祚永隆。"王言:"使我见佛,我当从命。"毗卢旃鸣钟告佛,佛即遣罗?罗变为佛形,从空而见真容。王畏赍投地,即於杏树下置立寺舍焉。”
备用站:www.lrxs.org